【MADE】李晓丽:科研+管理复合升级

2022-05-04 文/周映彤 点击量:6519




今天,8090后高管们在各大公司中成为中流砥柱,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已经是他们的必修课题。而从科研技术人员升级为科研+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相比于营销、财务等出身的管理者面临更多的质疑。围绕技术型高管的疑问是:从偏向单打独斗的技术专家,到成为统帅团队的领袖,他们能否成功完成这次升级?在浙江大学MBA大家庭中,有一位来自全球知名生物公司在中国分公司的高管,李晓丽博士讲述了她的解决方案。




厚积薄发 赢来机会


Abcam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科学园,在全球有超过10个分公司,拥有全球生物抗体行业领导者地位,致力于帮助生命科学家进行基础研究、疾病诊断研究以及药物研发。Abcam(杭州)正是李晓丽博士所在的杭州分公司,它拥有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和兔单克隆抗体研发实验中心,主要负责兔单克隆抗体的研发和生产。从产品线来看,Abcam杭州主要包括:一是为科研院校、科研专家提供实验用的抗体;二是战略合作项目:主要与国内多家高校的教授们展开战略合作,根据其独立的科研项目,通过合作开发抗体,帮助科学家完成实验。合作对象包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三是客户定制服务项目:客户有各大药企,诊断公司以及生物试剂公司等。


20155月进入Abcam(杭州),李晓丽仅仅花费了3年便从一名部门的资深科学家升职为首席科学家,这与其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密不可分。17岁便进入国内重点大学医学院,一直从临床医学、免疫学到国外攻读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后,李晓丽在求学的路上沉淀了15年,这为其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漫漫求学路,她感慨道这对自己一生的影响集中在:首先海外求学、科研经历在生物医学领域很重要,主要是学习最先进的生物医学知识,开拓眼界;其次对个人职业发展来说,这成为进入外企的加分项,在集团内部做工作交流的时候,受到海外求学的锻炼,工作交流更畅通;再次长达15年的求学经历锻炼了自己强大的韧性、耐性和抗压能力。


读书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当你做课题的时候,会碰到各种问题,比如说做课题期间需要构建一个实验动物模型,做着做着,最后要去验证模型时实验动物死了,真的很郁闷。李晓丽表示。怎样在这种枯燥、繁复的高压环境中,调整自己,高质量地完成学业,这对李晓丽的历练非常重要。她笑言:我觉得我比其他人可能更有韧性,更能忍一点点,所以就等来了机会。


有意思的是,这种韧性和耐性对于从事生物医学这样高端技术的研究工作其实非常关键。早于2020年,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报告显示,女性大约占到生物技术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的45%,其中,高管中女性占比为30%。李晓丽也证实了这一点,自己所在的公司,女性高管也很多。


丰富的国内外求学经历、专业的知识沉淀,这让海外归来的李晓丽顺利进入Abcam杭州分公司。而对她来说,进入Abcam(杭州)可以学习新的东西是最大的吸引力。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做实验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加入Abcam(杭州)以前没有听说过兔单抗体,也没有关注过,所以面试时听到做兔单克隆抗体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与鼠单克隆抗体相比,兔单克隆抗体在亲和力及特异性上更胜一筹,这是不是又可以拓宽我的知识面,我觉得蛮好。


目前,在Abcam(杭州),李晓丽负责的项目就是要建立快速的兔单抗开发流程,来提高抗体开发成功率和显著缩短开发周期。在她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项目。在这一年,李晓丽斩获了公司年度最佳创新奖。此外,她还领导团队成员建立了全新的兔单抗开发流程:比如直接B细胞重组克隆技术来研发兔单克隆抗体等。




向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升级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个人能力,李晓丽在Abcam(杭州)这家外企的中国分公司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这背后,也与整个生物医疗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行业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生物医药巨头从来没有停止过兼并购。仅仅看20152021年,初步统计大型兼并购案例超过60次。李晓丽所在的杭州分公司(原为宜康杭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早于2012年就被Abcam收购,很显然,这个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必然成为全球巨头们选择进军的市场。李晓丽于2015年归国,此时,国内的生物医疗行业尚处于高速发展的前期阶段。在此背景下,进入全球巨头在中国的分公司无疑是李晓丽等这类归国人才最好的一种选择。


可以看到,从2015年以来,生物医疗成为我国重点发展领域,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一个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涌现,在很多细分领域也取得了重点突破。但这种加速背后,也有值得关注和反思的地方。中国科学院曾在《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白皮书2015》指出,20122014年,全球总计公开工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28154件,其中有一半在中国进行保护。按照专利家族成员国分布情况统计,在所有专利家族中,中国发明专利所占份额最高,达到31%,是排在第二位的美国专利的2倍。但是,这些专利到底有多少真正转化为临床应用,还需要反思。


“李晓丽认为,基础研究与发明到应用研究与创新中间有一个死亡之谷,怎么把基础研究转化到应用上去,是一个难点。”


今天,在政策、资本、市场等等叠加之下,更多科研人员走向管理岗,让他们能够更直接地面对转化瓶颈,或许能更快地找到一种解决路径。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李晓丽表示,科研人员还是要保有科研的初心,不应该太浮躁,盲目跟风。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是,从1N领域的发展渐成体系,但从01的确还与顶级公司有差距。容易扎推跟风,实质上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她解释道,PD-1抗体药最火的时候,我记得全国100多家企业都在做这一个靶标的抗体药,新冠一来又都去做新冠研究,新冠疫苗以及新冠中和抗体。正因为对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有着客观、清晰的认知,在把握住公司内部发展机遇的前提下,李晓丽规划自己从科研人员向复合型管理人才升级方面有着更理智、明确的目标。






进入MBA深造补足短板


我的人生信条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最重要的。2018年成为团队领导者,李晓丽也充分感受到了角色变化后对自己的影响。很多时候,科研人员只需对自己所属项目的个人工作部分负责,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很少与其他团队成员沟通,更多的是直接与上级汇报进度即可。李晓丽表示,管理团队后,自己需要学会更加合理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同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其他员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工作难度适配性的安排,还需要考虑如何培养员工,帮助他们成长。


对于很多技术专家升级为团队管理者的人来说,有一个比较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与其手把手教属下做事,不如自己直接优质高效完成。李晓丽坦言,自己此前也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但当团队越来越大时,这种做法并不适合。一个团队管理者不可能成为时时冲锋陷阵的先锋,更多的时候,他应该是一位指挥者和引领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李晓丽迅速地转变了思维。换位思考是她最常见的一种管理方式。我自己做科研时,其实更喜欢被分派有挑战性的工作,太简单会让我没有成就感。因此,当我分配任务的时候,也会充分考量个人能力,然后做出合理安排。李晓丽坦言,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在工作中拥有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技术出身的高管有诸多质疑,比如办事过于一板一眼,不够灵活;与一线市场需求脱节;大局观不够等。走上首席科学家岗位已经3年多,李晓丽在不断适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但也意识到,管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摸索出来。像我这种科研出身的人,我很认可系统学习,因为点对点的学习比较零散,不利于构架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体系。而被李晓丽视为能够在管理方面有系统学习机会的最佳选择正是进入MBA深造。


2021年,李晓丽成为浙江大学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的学生。我真的觉得每一门课都很有用。包括之前进MBA前的一些前置课程,如邢以群老师的《管理学》,八堂课我听了两遍,觉得太有趣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这么系统地去了解管理’‘组织。我本科学临床医学,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经济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课程,让我感觉自己对世界了解得太少了。作为一名信奉活到老,学到老的科研人员,李晓丽在MBA的学习中疯狂地接收着新知识的洗礼。


管理学的系统学习,让她加深了对公司整体运营的理解,明晰了自己在整个组织运行中的位置。在公司,生产部的同事经常会提到运营,我只知道这个词,但是并不清楚运营到底负责什么。学习后,我更清楚地了解到物料管理、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流程控制等等都属于这一工作范畴,对我理解公司运营,以及如何做精益化管理有很大的助力。


人力资源、商务统计、医疗创业课等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李晓丽更高效地完成团队管理工作。比如在工作中更注重用数据说话,而统筹这些工作细节的背后,是要关注和管控整个项目成本、利润,实现高质量、高产出的价值。李晓丽表示,走向管理岗的科研人员,如果还是一味只专注于单个项目,眼前的工作,不利于团队管理和发展。只有拓宽视野,打开格局,站在更高层面去思考和看待问题,才能在管理中做到更全面。


在访谈中,她对浙大MBA各科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如数家珍,她还强调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扩展更多的知识面,比如像经济学、创新理论、领导力以及医疗领域的政策法规,我都非常想去了解,我个人很有好奇心,所以对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期待。


在这样一个被誉为知识经济的时代,8090后高管们在各大公司中成为中流砥柱,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已经是他们的必修课题。浙江大学MBA项目正是以此为宗旨,来帮助和培育这样的人才。那么,这种学习模式对学员们所在的公司或者行业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李晓丽认为:这个帮助暂时不会是非常直接的,它需要通过个人学习的这些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管理中发挥应用,转换到公司的生产力里去。这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李晓丽平时也非常注重与团队成员们分享自己MBA的课程。


可以看到,在这条迈向科研+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升级的路上,李晓丽再次展现了惊人的耐力与学习能力。期待更多面临新时代考验的高管们能够破除跨行升级的藩篱,为企业管理添砖加瓦。


浙大MBA教师说


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的科技知识和研究能力外,通常还具有创新意识强、追求卓越、注重细节等特质,因此具有从事管理特别是研发管理的潜能。但如果只是依靠自学或实践摸索,难免会受到习惯于亲力亲为、只注重技术本身而忽略人或业务需求、不能够与生产销售等部门换位思考、市场与成本意识淡薄等研发人员固有思维的影响,从而影响管理成效。李晓丽在通过技术路线走上管理岗位后,选择到高校系统学习经营管理,是促进技术型管理者快速转型,发挥自身优势,认清并避免自身劣势的有效途径。浙江大学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通过设置系统的培养方案,致力于为新兴的健康产业培养专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创新创业者,不仅为技术型人才转型技术管理型人才,而且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其他专业人才进入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能力知识提升平台。欢迎更多的具有李晓丽这样远大理想和追求的专业人士进入本项目学习,共同为国人健康地活过一百岁而努力!

——浙江大学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

学术主任 邢以群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