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地级市”苏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是什么?
2024-07-25 文/周映彤 点击量:891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全国科技⼤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会、两院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发展新质⽣产⼒。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始终坚定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学科交叉BEST战略行动框架(Business+Engineering+Science+Technology)指引下,推出“未来产业”系列活动,并于7月13日,开启“未来产业”苏州站论坛。来自储能、半导体、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高管,参访标杆企业,共同分享行业前沿知识,探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关注产业发展,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管理学院应当做的,”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杜红在论坛致辞中称,“‘未来产业’这一主题不仅与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相连,且体现了学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核心使命,同时也与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 杜红
突破性技术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也是如此,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攻克“难关”。
作为芯片生产制造的基石,半导体产业发展对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创新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在主旨演讲环节,新美光半导体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夏秋良发表《新美光助力等离子刻蚀先进制程工艺发展》主旨演讲,专业而又详尽地分享了国内半导体行业最前沿的技术难题和攻克成果。
新美光半导体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夏秋良
说到半导体,就不得不提到刻蚀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业中,蚀刻指在薄膜上雕刻图案。图案使用等离子体喷涂而成,形成每个工艺步骤的最终轮廓。如果沉积或光刻工程中出现问题,可通过选择性蚀刻技术解决问题。
夏秋良介绍,单晶硅部件是刻蚀机核心零部件,但随着技术发展,单晶硅制作要求也越来越高。曾经的陶瓷、石英等材质产生的金属杂质可能会导致芯片失效,所以必须要用高纯度的材料来制作单晶硅。
“为规避上述单晶硅生产方式带来的弊端,新美光围绕等离子刻蚀先进制程打造核心零部件生态链,并研制出MCZ技术,成为全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出450mm单晶硅的企业,”夏秋良补充说到:“现在等离子刻蚀技术纯度已经可达11个9,即99.999999999%,且没有微观缺陷,这点非常关键。”
随着全球对减碳目标共识的加深,光伏作为清洁、安全和可再生能源,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光伏产业已经历第一代晶硅电池、第二代薄膜电池,逐步向第三代钙钛矿等新型电池发展。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同质化、产能相对过剩等问题,使得光伏产业竞争格外激烈。
仁烁新能源(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许兰库介绍了钙钛矿光伏技术及产业化进程。他表示,光伏市场是一个对价格及其敏感的市场,钙钛矿在如此内卷的市场中仍能“胜出”,主要得益于其太阳能转化效率,不仅节能环保,还能够为企业“降本增效”。
仁烁新能源(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许兰库
数据显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单结认证转换效率已从最初的3.8%到如今的30%。这种电池技术带来了更高的光子利用率和易于叠层的可能性。
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但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已成为共识。
活动现场,许兰库也强调说:“公司在研发上下了很大的‘血本’。无论是大量产学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人员培养,都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
无论是半导体、光刻机,还是量子信息等技术,都离不开合作与创新。论坛现场,罗氏诊断中国高级总监,生命科学部王峰先生进行了《专注科学价值,赋能本土合作创新》的主旨分享。
罗氏诊断中国高级总监 王峰
王峰分析,在多重因素下,当前生物医药行业遇到了种种挑战。“在这种大浪淘沙的环境中,真正能够留下的都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有先进管理能力的公司。”他说。
但是,竞争力要如何保持?活动现场,他从研发投入、多元合作、以及持续创新三方面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罗氏每年会把近23%的公司营收投入到研发中。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中我们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之一。”王峰说。而大部分研发投入,往往会被用于科技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凸显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演讲中,王峰也强调,创新是唯一不变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下这么‘卷’的行业中,我们需要靠什么突围?靠价格永远都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古人云,一箭易断,十箭难折。除了持续投入,合作也十分关键。王峰以罗氏诊断为例分析,和学术机构的科研合作可以相互借鉴,不断沉淀专业知识和行业洞见,而和第三方公司的合作能够降本增效,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并且提升可及性。
智能制造闭环需打通技术与商业
“追逐”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前各行各业的常态。
智能制造是什么?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这样智能的系统,真的能创造我们想要的价值吗?从商业角度看,智能制造区别于传统制造应该得到的效果是什么?
谈及智能制造,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全球制造与供应链项目创始主任寿涌毅在论坛现场提问。
“当前技术和工程的发展,恰恰忽略了商业问题。一个非常好的智能制造系统,既能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也具有大规模定制平台,同时也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使用的产品进行监控和维护,但这样的系统也未必能为所有企业都创造价值。”站在管理学角度出发,寿涌毅分析:“技术先进未必就是最佳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要形成闭环,可能需要把技术、工程和商业打通”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全球制造与供应链项目创始主任 寿涌毅
“卷”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不足为奇的现象,但是健康地“卷”和被动地“卷”效果完全不同。他还提到,“卷王”一定是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卷人策略,是找到了符合自己内在资源、内在禀赋的学习套路。“应用在智能制造中,就是找到一种能使符合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和自己产品与流程完美匹配的路径。”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发展势不可当,但这段路程中,到底谁变了?谁又要保持不变?
圆桌讨论环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宋昊天、格力博(江苏)CIO何华攀、正海资本合伙人花菓以及慧闻科技CEO吴庆乐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就未来产业的方向与潜力进行探讨。
产业化落地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要求创新技术不仅要在实验室中可行,还要在商业环境中具有竞争力。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大模型应用,价值创造和产业落地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
苏州慧闻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旭辉表示,能源算力是否跟得上,数据来源是否全面准确等,都是大模型普及路上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前,全行业全方位的人工智能还有差距,还需一步步慢慢抵达。”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能够为我们的决策方向和实施路径提供一些备选方案,但我们实际决策,仍需要人工进行判断,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格力博(江苏)CIO 何华攀如是说,“实际上,人工智能的作用,更多地是帮助企业运营和公司管理降本增效。”
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落地应用,正海资本合伙人花菓从投资者角度分析,认为对于“是否能给客户带来商业价值”、“带来怎样的商业价值”的问题,是不变的,也是永远需要思考的。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商学院作为商业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学科交叉BEST战略指导下,将持续以科技赋能、产教融合,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