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谢小云教授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浙大商学方案”

2023-11-29 文/周映彤 点击量:2980



扎根于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浙大商学不仅率先进行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教育实践,而且不断适应经济、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了价值观重塑以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商学教育改革。


近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小云教授首次接受《经理人》杂志专访,详解浙大管院在国家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背景下,以着力提升贡献力和影响力为基本点,通过学科交叉和开放办学,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全新方案!


以MBA/EMBA为核心的商学教育,本质上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因此,商学教育就必须关照当下现实。当然,更重要的使命是,服务于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这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小云教授在2023级MBA学生始业教育课堂上的开场白。谢小云教授希望同学们正确认识来浙大管理学院读书的目的:不要只为了获得研究生文凭,应该担负起责任和使命,并努力成为有担当的人!


人物介绍



谢小云丨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六届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浙大MBA《领导力与组织行为》课程教授。


主要聚焦于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的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策略、极端环境下的团队效能等主题开展工作;筹建并担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新华三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数字经济时代“商学+科技”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研究和社会服务创新探索。



长期从事商学教育,并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谢小云教授,经历了中国商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特别是亲历了浙大管理学院近年来基于学科交叉而建构的“商学+”教育生态系统的全过程。


今年7月,因“构建全球嵌入式商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浙大管理学院的“商学+”教育生态系统获得了国家级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荣誉。浙大管理学院的商学教育模式能获如此高的荣誉,在国内商学教育领域近年来比较鲜见。




实际上,建构“商学+”教育生态系统,是浙大管理学院近年来探索和实践教育新模式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下一步的目标是,推进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商学教育变革。



向实,是商学教育根本



  • 为什么办商学教育?

  • 如何回应实际需求?

  • 如何贡献真正的社会价值?


    中国商学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以上三个命题。



“过去100年,美国社会先是经历了高速的工业化,再到后来的全球化产业分工,这一过程中,商学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谢小云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引进和改造的中国式MBA教育,就是为了提升中国企业当时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商学教育在培养和输出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商学教育在其发展中,必然也会经历曲折。


此前几年,社会上曾掀起了一波“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热潮”,这种“脱实向虚”的热潮不可避免地从需求端影响到商学教育的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


那么,商学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虚”“实”问题?对此,《经理人》和谢小云教授进行了讨论——


《经理人》:从商学教育角度,如何理解“虚”“实”的问题,是否金融、投资的课程内容多一点,就是“虚”,而涉及产业、制造等课程多一点就是“实”?


谢小云:现代MBA教育主要肇始于19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成立。其成立的起因在于早期工业化产生过程中,国家对管理模式、管理人才产生迫切需求。


100多年来,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到了过去几十年,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金融资本市场发展高度发达,在全球化浪潮中,美国因其集聚全球创新人才,逐渐在产业分工格局中占据高端地位,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逐渐向全球后发国家扩散。


众所周知,商学教育的存在价值是为了回应社会需求。于是,美国的商学教育对社会有关金融、投资的知识需求和管理需求产生了相应的回应。这是美国商学教育和其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结果。


但是,中国国情和美国不同。我们的基础产业结构中,占最大比重的是制造业,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同时还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如果我们也盲目照搬美国的商学教育模式,肯定走不通。


因此,商学教育“向实”,为实体经济培养人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向实”之于商学教育,存在两个维度:其一、商学教育究竟回应谁的需求?其二、商业教育如何提供更加实质性嵌入国家需求、产业需求的内容?





向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重镇,我们很大一批学生来自民营企业,因此我们提供的商学教育内容必须回应他们的现实需求。这就使得我们的商学教育必须适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谢小云教授表示,浙大商学教育很早就开始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


从引进、借鉴西方的商学教育模式,再到关注本土化,中国商学教育的每一步发展,既有来自“本土市场需求”的倒逼,也有来自“自我的觉醒”。


就“‘倒逼’”和“‘觉醒’”两个关键词,《经理人》希望从浙大商学发展的历史中找到答案——


《经理人》:在中国商学教育领域,浙大管院率先强调“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特别是在前期就开发了大量中国企业的实践案例,这是学生要求的,还是来自自我觉醒?


谢小云:觉醒来自市场需求的倒逼。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浙江外向型经济进一步蓬勃发展。在课堂上,我们不断感受到这一时期学生的需求,他们对知与行的感知差异特别大,他们不断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意见,如“希望增加中国优秀民营企业的案例,以及增加海外市场的跨文化案例”。


我们对此进行了反思。


我们的商学体系,某种意义上是“舶来品”,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背景是不一样的。


我们到底是按原有的商学教材接着授课,还是换着讲?


我们的前辈教授们,不断试图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进行高水平整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浙大管理学院作为中国大陆公立大学中的商学院率先通过AMBA国际认证。《金融时报》曾评论“这是中国体制内商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里程碑事件”。同年,浙大管理学院在亚洲范围内率先设置创业管理博士学位点,致力于扎根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凝练总结理论规律。


后来,浙大管理学院决定凝练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确立价值观为“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我们认为,中国的商学教育不仅仅应传授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应为中国的未来培养我们竺可桢老校长所说的“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商学教育的自我变革逐渐加速,我们致力于能为国家、社会培养一大批能够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这一时期,通过对中国产业、企业案例的挖掘,以及相应理论的研究,浙大管理学院开始了“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的新阶段。


C理论系列丛书


《经理人》:为什么你会将“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和“话语权”进行关联?


谢小云:“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是学院在2010年提出的,国际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机时期。


当时,中国经济、企业在国际上具有“双重效应”。一是,全球经济需要中国;二是,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突然觉得很不适应,有些媒体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知识产权的剽窃、靠低成本粗放制造等手段来抢占全球市场。


当时,我们的学者和西方学者的思想激烈碰撞,在学术交锋中,我们发现西方学者戴着有色眼镜,甚至对中国本土卓越企业的成长进行攻击。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学者亟需凝聚共识。


浙大管理学院在当时集思广益,凝练出了价值观的重要表述——“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而“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是具象的责任。我们在关注和研究上,要更多去扎根中国本土卓越的创新创业实践,去提炼总结中国优秀企业发展的理论。如果连我们学者也不这样做,我们在国际社会中就更加没有话语权。


没有“话语权”,中国的管理学者就没有办法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因为讲不出中国企业的成长逻辑,中国企业的成长容易被污名化、被攻击。



但是,“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并不容易,浙大商学教育的具体行动又是什么?



向实:以“商学+”建设

“大学中的商学院”



讲好中国企业成长的故事,离不开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度洞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阐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如果商学院能够在MBA/EMBA教育中,为这些现代化产业输送高层次人才,商学院提供的课程内容、培养方案都需要进行改革。课堂上的案例、授课师资、实习实践都应该与相关产业的技术前沿和产业创新趋势紧密相关。这就需要商学院打开边界,按照“商学+”的思路,建设“大学中的商学院”。



浙江大学学科门类非常齐全,在这方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有着学科交叉、开放办学的先天优势。在浙大管理学院的课程案例、讲座师资、校友导师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校内兄弟学院学科所对应产业的领军企业元素。MBA/EMBA教育中出现了围绕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医疗健康管理、文旅产业等产业领域打造的学科交叉和开放办学的子项目。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三年前启动建设了一门金课:《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如果细数这门课的师资队伍,可以看出浙大管院在拥抱科技创新、建设“大学中的商学院”的决心。课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教授领衔建设,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课程责任教授。在这门“金课”中,还涵盖了理工农医的院士等领军科学家开设的十场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均聚焦于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前沿以及产业化的空间。这门课设定为全日制MBA必修课,并对全体MBA/EMBA同学开放,每次课都吸引了一大批在校生和毕业校友参与,成为了“群星闪耀”的科技创新盛典。



2022年,浙大管理学院与研究生院进一步启动BEST微辅修项目,BEST取自商学(business)+工程(engineering)+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这些关键词首字母的缩写。BEST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校理工农医类研究生,以培养科技人员的经营思维、管理能力和战略格局为目标,通过“新工科”和“新文科”的交叉协同,进一步促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每期30位理工农医的博士生、硕士生与全日制MBA同堂上课,修读商学,特别是创业创新核心课程。同学们组建成跨学科团队,结合跨学科研究生所在的理工农医实验室的技术创新成果,在管理学院的产教融合平台上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




可持续的商学教育发展模型: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浙大管院实践



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之前的相对独立区隔,到如今的“一体统筹推进”,这是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新要求。教育是三者融汇的核心所在。一体统筹,确保了教育创新和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保障。教育、科技和人才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三者一体统筹可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在此背景下,商学教育将会面临怎样的变革?


“实际上,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统筹推进,在浙大管院内部有诸多一以贯之的大量前期实践探索。”谢小云教授以本院开设七年多的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为例,管理学院战略性支持数字化医疗健康管理学科方向建设,吸引和集聚了一支以医疗健康管理为研究场景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梯队,同时充分整合浙江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和本校医学院、附属医院等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向开设的专业方向课堂输出。


《经理人》深知,类似医疗健康产业MBA这样“一体统筹推进”项目的设立并不容易。据此,《经理人》向谢小云教授做了进一步了解——


《经理人》:类似医疗健康产业MBA这样的“一体化统筹推进”项目,在浙大管院教学项目中还有多少?这些项目是如何设立的?


谢小云:首先,我们办任何一个教学项目,不会跟随市场热点风潮,而是统筹国家需求、学科建设方向、学科队伍的综合考量。此外,我们以学科团队的能力作为支撑,这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因素。只有坚实可靠的学科支撑,才能保证教育人才的可持续性。因为我们深知,热点是一时的,而教育必须长期主义。


谢小云教授专门谈到,浙大管院面向“数字中国”战略,打造“数智创新与管理”学科高峰;培养和集聚了相当一大批从事数智管理实践的优秀人才,近几年承担了近二十项围绕该主题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基于这些科研创新,学院开设了智能财务本科、智能财务会计专硕、数智创新与管理全日制MBA、商务大数据分析本科双学位项目、商务大数据应用MBA、数智创新与管理学术学位博士项目,以及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共同开设的数智创新与管理工程博士项目,实实在在地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和统筹推进。


例如数智创新与管理学术博士项目。我们规定,该项目不招收纯管理学或经济学背景的学生,聚焦招收具有理、工、农、医等学历背景的学生,是希望更精准、更迅速地培养具有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性认知的创新型领导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于这些项目如何建立。我们每设立一个交叉教学项目,都会去拜访、调研院内外大量的相关单位,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经过深度论证后再行动。我们需要保障所有项目的可发展、可持续性;根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的原则,办学项目必须要有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保障,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现代的MBA/EMBA教育,根本上源自改革开放对大量经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43年前设立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培训中心,到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培养中国式MBA研究小组建议”,同意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项目,我国商学教育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人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商学教育变革探索,是一代代商学教育从业者勇担使命的时代缩影。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商学院和商学教育的变革仍任重道远,但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创新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独辟蹊径而又意义重大的启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