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自主创新之路需加强“有组织的科研” | 一堂意义重大的开学导论课
2023-11-21 文/林依捷 点击量:2605创新驱动科技强国建设,基础研究是根基、活水,高水平院校更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重视科研的组织与经营转化,肩负起科技兴国的重任。
近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金色大厅座无虚席,来自2023级管理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生,以及来自管理学院和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BEST项目的全校理工农医研究生,汇聚一堂,共同聆听一堂意义重大的开学导论课——《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教授为在场的近600名师生带来了《创新驱动发展与有组织的科研》主旨演讲,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脉络,表达了科技创新及高校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性和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院长、衢州研究院院长任其龙,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兼浙大医学院副院长王建安,发展规划处处长夏文莉,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院长李寒莹,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居冰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张晓洁,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服务科学与运营管理学系系主任华中生,浙大MBA教育中心主任杜健以及QS-BEST学术副主任金珺,现场聆听课程。讲座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双专副院长王小毅主持。
01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就是知识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不断更新。”杨卫院士在现场引入了“创新阶梯”的概念。在他看来,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不同的驱动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中国制造、块状经济为代表的效率式创新,即凭借低成本生产迅速占领市场进而获得最大市场份额。第二阶段是开发式创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内化创新为己所用,是一种集成创新模式。第三阶段是高新技术式创新,即依托已有科学知识,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卡脖子”技术,进而获得知识产权,以核技术为代表。第四阶段,也是目前中国发展模式,即颠覆式创新,依托基础研究创造新成果、开发新产品,进而在市场上拥有压倒性垄断地位,独领风骚,这需要具备两大要素,一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二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三螺旋上行。
“创新、驱动、发展, 是多元主体为了同一目标而协同前行的过程。”杨卫院士指出: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托于科研创新和理念创新;驱动则以政府为主,兼有投资商等其他主体参与,开展诸如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活动;发展主要靠企业,是把科研成果转化,投入生产,进而让市场检验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创新驱动发展,看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实则并不简单,这与中国国情及复杂的外部大环境密切相关。
02自主创新之路需加强“有组织的科研”
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着多方面挑战。杨卫院士指出,中国以往依靠引进和消化外国技术来推动发展的模式已经受到了限制,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修昔底德陷阱等问题都给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难题,形成“卡脖子”难题。
据此,杨卫院士给出三点个人建议。一是形成反制体系,通过自主研发颠覆性技术打破僵局。二是低调攻略,发展路径向内紧外松转变,稳住从大国到强国的未来30年。三是强化高端科技投入和国家引领,开展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大型、重型科研项目。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数据,他表示,中国科技崛起经历了从产业科技到人才领导力的迭代,实现了从提升显示度、扩大影响力、做大人才池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未来还将经历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做强传播平台和提升创新领导力的发展阶段,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他认为,未来标志性成果持续发展超越,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二是需要具有原创思维的科研人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造。而高校是“有组织的科研”的主体,浙大依靠其学科优势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何为“有组织的科研”?讲座上,杨卫院士详细介绍了四种形式,分别是:基础研究-所有人共享成果的规模孕育型, 以大科学设施、全球科学为代表;重大目标攻关-两总系统的团队攻关型;多学科平台-产学研合作的跨域协同型;全链条的全程接力型。
于高校而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战略科技力量的孕育和论证阶段可以促进不同学科思想的碰撞和原理样机的出现。杨卫院士表示,当前科教发展的新格局在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螺旋。近年来,依托于“三螺旋”模式,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杨卫院士图文并茂地向师生展示了中微子振荡、超重力问题、光子纠缠与量子通讯等前瞻性基础研究案例,其中不乏浙江大学的创新探索实践,如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挑战马里亚纳海沟的软体机器人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他表示,有组织的科研需要攻克关乎民生的农业与健康、蓝绿学科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三大短板。近年来也看到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相继问世,如大健康领域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机器人投入临床,高新技术领域的国产大飞机升天,以及浙大团队领衔的高机动四足机器人越跑越快等。
讲座末尾,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教授再次谈起了打造“求是科技”教育品牌的初衷。纵观中外政治经济发展,他归因于两点。一是责任,近年来地缘政治环境动荡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和张力,浙大人需要有服务于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高校更应以此为己任。服务大局的前提是要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产业发展趋势。二是选择,站在时代十字路口对于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科技兴国首当其冲。我国商学教育的发展过去很长时间是以美国为蓝本,但是商学教育一定要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中国是大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压舱石,在新时代背景下商学教育就需要紧密拥抱科技前沿。最后,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和助推力的企业家,更要担起科技强国的重任,并将其融入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如果你把商学和科技结合起来,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最后,他希望两个小时的精彩思想盛宴,能让大家再次感受到大学之美。
科学无尽前沿,商学广阔天地。科技强国战略实现当有企业家的身影,他们将在时代浪潮中卷起别样浪花,在全球经济重构中贡献力量。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