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商学在合肥 | 关于中国“智”造的几点思考
2023-08-17 文/周映彤 点击量:1221
“中国智造”是我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近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产业政策、高效供应链、尖端技术等多方面共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逐步成为世界关注焦点。
8月12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MBA/EMBA/MPAcc)承办的“浙派商学”系列论坛来到安徽合肥,以“中国智造·创新发展”为主题,与企业家和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智能制造的今天与未来。
开场致辞中,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杜红老师对管理学院的历史、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浙江大学具有包容开放的特色,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而制造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新制造是时代潮流,合肥经验值得探究和借鉴。基于浙江大学的使命、合肥新晋企业的发展,此次“浙派商学”论坛,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未来携手共同努力。
以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现象为例,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潘峰说起了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给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以消费者的角度分享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三点结论:外形要炫酷,科技要站得住脚,价格要亲民。同时在数字化时代,要借助数字化手段解决管理问题,控制成本。
在他看来,作为制造大省,安徽省龙头企业众多,制造业实力雄厚,同时依托于政府对数字经济、集成电路、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出台的惠企政策,数字化在安徽将大有用武之地。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数据安全面临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相辅相成,正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机遇巨大的同时挑战依然存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校友李颉在主题报告《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中进行了探讨。
首先,同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数据和网络为关键生产要素,工业互联网是工业(产业)系统与先进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先进产业创新发展范式、产业链的业态和生态。智能制造是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对象,在达到泛认识情况下实现信息化生产制造。产品智能化、智能设备和智能化生产是智能制造的三大要素。
其次,两者相辅相成。工业互联网可以赋能智能制造发展。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中的智能供应链、智能制造工厂、智能需求链等可以利用数据的优化、感知、连接,进行主动预测,从而达到降本增效。
第三,智能制造创新表现为数字化智能制造,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前者主要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后者则主要将数据视为一种资产,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开发数据的价值,让数据去交流、交易,进而让数据价值增值。
最后,数据的安全性仍面临挑战。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要素,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三要素之一,更是数字产业的基础。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数据作为珍贵的资产,安全和可信度至关重要。数据确权、数据治理、区块链技术......针对于此的技术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数据安全问题挑战依然艰巨,如数据泄露、数据注毒。
中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迷思
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数量快速增长阶段后,亟待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发挥数字技术这一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尤其关键。然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少企业存在认知误区,面临各种挑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GMSCM项目学术主任寿涌毅在“浙派商学”公开课《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迷思》中带来了他对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思考。
首先,他介绍了制造业数字化的发展维度:一是产品信息密度,二是生产流程链接度。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四种不同制造模式。一种是传统制造;第二种是网格制造,即多个工厂通过供应链进行合作生产;第三种数据密集制造依托于数据价值和数据技术,是很多高科技产品未来发展方向;在此之上,通过拓展产品信息、生产信息,进而形成第四种生态系统制造。“从传统制造出发,我们有三个路径,一是产品数字化升级,二是拓展制造链接,三是创建商业生态系统。”他总结道。
通过近年来对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实践的研究,寿涌毅团队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坚守传统,对传统技艺精益求精,但对于数字化尚在观望,即尚未进行数字化转型。一种是面临战略困境,数字化成为“鸡肋”项目,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即已经开展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项目推进不符合战略预期。最后一种是可以最终落地、成功交付的数字化项目。
他表示,第三种项目一般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创造价值,如果没有办法为客户创造价值,基本上数字化转型就无法成功;第二是降本增效;第三是绿色可持续。所有数字化项目,一定要围绕产品和流程,而所有的产品和流程最终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此外,寿涌毅教授团队通过对中国上市制造业公司过去十年的数字化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确实在不断加强数字化投入,但在强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有所不同:数字化投入的强度越高,则公司整体运营绩效越高;数字化投入的广度越大,则风险越高。
最后,他提出了制造业数字化的“不可能三角”观点。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成本。企业一定希望绩效越高越好,也一定想要低成本的数字化。但事实上还有第三点,即制造业数字化的副作用,也就是潜在的风险。当企业跨大类开展数字化,引入过多的数字技术,并且不仅跨生产线,跨公司内部部门,甚至还要跨公司边界,则技术与管理风险会越来越大。很多风险来自于技术转型,也来自于组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问题。企业需要认识到制造业数字化存在“不可能三角”,无法同时实现高绩效、低成本、零风险。因此,企业在实施数字化之前需要有正确的战略预期。
数字化人才培养需打破学科界限
拥抱数字化新浪潮,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快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进程中,把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作为扩大竞争优势的“必修课”,其间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代表性企业。
落户合肥的全球领先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企业蔚来,始终坚持核心技术正向研发,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蔚来制造总监贾永泉在现场做了《蔚来智慧运营的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报告。
拥抱数字化新浪潮,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快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进程中,把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作为扩大竞争优势的“必修课”,其间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代表性企业。
落户合肥的全球领先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企业蔚来,始终坚持核心技术正向研发,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蔚来制造总监贾永泉在现场做了《蔚来智慧运营的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报告。
针对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他表示,数字化过程要考虑底层逻辑,就是以人为本,一线员工的日常工作有哪些可以电气化、信息化去操作?如每个工位前的屏幕终端,从工人打开开始就将一日的工作日程和任务输入到数据库,针对不同工种和工艺,对工人进行筛选、匹配,进而达到通过数字化手段去杜绝人为因素干扰质量和其他影响。“让员工的工作越简单越好,这是我们的数字化制造。”他说。在运营管理上,他认为数字化人才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跨界培养,“IT专业出身的人更懂业务,业务员更懂数字化,合作伙伴受益良多。”而非“专者更专”的单一培养模式。
“希望可以通过架构设计、组织变革以及技术积累和迭代,带来更愉悦、更轻松、更透明、更高效、更敏捷的制造现场。这是蔚来智能制造的追求。”他总结道。
论坛最后,针对中国智造、创新发展的关键词,企业家代表在圆桌沙龙环节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在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兰军看来,数字化是制造业提升质量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目前在技术研发、整体制造方面与国外差距不大,差距在管理本身,“我们没有一个数字化的全过程的控制”,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人才队伍建设这关要打通。
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总经理崔刚表示,企业拥抱数字化浪潮,有两点需要重视,一点是经验复制,学习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成功经验,进而辐射到全国。第二是创新与延伸。以鼎捷为例,从提供软件服务到如今拥有数字化产业园,还有金融公司,实现了跨界转型。
在合肥新沪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中永看来,数字化转型道路,广大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更应思考的是有没有必要和如何适应的生存问题,路径的选择应该适应企业当下的发展,“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环境,不同时期,适合自己的可能才是最好的。”
浙江大学安徽省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祖伟谈到,作为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主业的单位,碰到企业没有创新意识、数字化意识不足的问题,“我们会通过反复沟通,帮助企业培养意识,引导其向数字化转型,最后通过技术、浙大的科研实力把愿景实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