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十rupt=Bankrupt,银行天然易破产?韩洪灵教授认为...

2023-05-25 文/周映彤 点击量:983


银行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表面上财务表现良好的硅谷银行,

为什么会光速破产?

一度被称道的硅谷银行商业模式,

为什么会反噬自己?

什么叫做顺周期效应?

对银行的监管计量上存在哪些缺陷?

……




“520”这一天,选择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域的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一场有关顺周期效应、监管计量与银行破产为主题的浙派商学公开课,韩洪灵教授希望听众在这个浪漫的日子中,不仅欣赏上海的东方明珠以及黄浦江美丽的风景线,而且要去思考那些耸立在陆家嘴金融区域摩天大楼背后的风险问题

对于近期硅谷银行等美国系列银行破产案例,韩洪灵教授对此次美国银行业危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深入的剖析,直指此轮银行破产的本质原因和基本逻辑性。


银行,天然的脆弱性


我们如何理解Bankrupt这个词语的本意?”——这是韩洪灵教授在其公开课上的开场。

Bankrupt“Bank”“rupt”两个独立的单词合并而成,这两个单词按中文翻译,就是银行、断裂,合在一起,即破产之意。韩洪灵教授从语言内涵的文化角度,提出了:脆弱性(vulnerablility),是银行(诞生以来)真正的本质特征!

那么,银行为什么会天然具有脆弱性?尽管,巴塞尔协议III要求资本充足率只有8%,这也意味着,银行可以高达90%以上的负债率(用别人的钱)来经营。而高杠杆必然带来银行严重的代理问题与天然的脆弱性。援引FDIC统计数据(2008年至今),以美国537家银行破产事件,韩洪灵教授印证了银行的脆弱性

2008年美国有25家银行倒闭。

2009年有140家银行倒闭。

2008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有465家银行倒闭。

2020年期间,区域性小型银行Ericson State BankThe First State BankFirst City Bank of Florida Almena State Bank宣布破产。

此外,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四家最大银行中,有三家发生在过去两个月内(2023年)。

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FRC)仅次于2008年倒闭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 Inc.)。

排在前四位的,还有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和总部位于纽约的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SBNY),这两家银行在今年3月份倒闭。


硅谷银行破产的本质


除了天然的脆弱性之外,商业模式以及顺周期效应问题的叠加影响,将最终决定银行的存在问题。以硅谷银行破产案例为例,韩洪灵教授基于商业模式和顺周期效应两个关联性角度,进行了案例具体分析。




01商业模式的基础问题讨论

近年来,硅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均极低(均不到1%),拨备覆盖率又很高,近三年其拨备覆盖率均超过400%。即使以20229月末我国42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为例(最低为宁波银行的0.77%),也仍远高于硅谷银行,是硅谷银行集团的4倍。韩洪灵教授特意用中国的银行业和硅谷银行相关财务数据进行了比对,反问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据此提前预测硅谷银行破产?

韩洪灵教授提出,分析硅谷银行必须先从商业模式入手。硅谷银行运营目的,全部是围绕一个关键概念——盈利性主导型商业模式。由此,该银行将利润表视为第一财报。韩洪灵教授强调,但是,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经常矛盾,而要实现两者均衡发展,并增强资产负债的动态匹配和动态的调整性,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关键。

观察这一轮银行业危机中,基于商业模式是基础性原因之后,第二个概念更为重要——‘顺周期效应(Procyclicality韩洪灵教授提出。


02商业模式内涵的顺周期效应

何谓顺周期效应

从学术角度,韩洪灵教授诠释:在经济政策制定中,顺周期效应是指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能加剧经济或金融波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机制。




韩洪灵教授明确提出观点:正是顺周期效应导致了此轮美国的银行破产危机!据此,韩洪灵教授借助浙派商学公开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性讨论分析:

顺周期效应,不管是在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都是这样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银行的利润和净资产减少,资本充足率下降,迫使银行出售资产和补充资本融资,然后投资者跟着抛售,导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并没完没了地往复循环,进入了顺周期。

宏观层面也是如此。经济衰退,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计提更多的拨备,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放贷能力下降。贷款不能出去,企业的经营和投资发生压缩,也抑制了消费,导致经济衰退,然后再进行二次强循环。

对于银行,过去并不强调商业模式所内涵的顺周期效应。在经济上行时期,资本监管可能放松,企业违约率与银行贷款违约风险偏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裕,通过扩张信贷规模主动降低资本充足率来增加利润。

在经济下行时期,紧缩性政策刚好倒过来。若商业银行自身商业模式较为激进,在经济上行期通过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等方式成倍地扩大业务规模。期限错配高杠杆是硅谷银行以盈利性主导的商业模式下的主要行动。大量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目的是为了更高的盈利。也就是成倍扩大规模,而忽视金融系统聚集的风险。当经济步入下行,风险暴露,违约率和损失率提高,或资产价格波动加大时,商业银行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都会增加。

再看硅谷银行。其专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贷款,业务模式主要是投贷联动。通过这一模式,硅谷银行过3万家科创企业进行融资,和全球600PE/VE120PE机构发生业务往来。

对硅谷银行而言,可谓成也投贷联动模式,败也投贷联动模式。所谓投贷联动,即贷中有投、投中有贷。但是,该模式本质就是一鱼多吃的商业模式:硅谷银行贷款给企业,SVB Capital(硅谷资本)对他们进行直接的股权投资,然后硅谷银行作为GPLP和其他的基金合作进行,再对PE/VC进行贷款,要求投到他的客户。

一鱼多吃的模式会带来顺周期。当鱼(被投企业)表现非常好的时候,硅谷银行的利润表肯定很好。,而如果有毒呢?硅谷银行吃得越多,中毒性就越强。任何商业模式都有两面性,这就是顺周期效应。

总结来看,硅谷银行一鱼多吃模式的风险主要为两个:

一是信息不对称。VC/PE机构为了获得硅谷银贷款,可能会过分包装科创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前景,导致硅谷银进行错误的放贷或投资决策。二是风险的同步性。SVBFG(硅谷集团)一方面获得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获得科创企业高速成长时的股权升值收益,当科技企业经营状况变差甚至是破产时,硅谷金融集团面临着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又遭受着在股权投资的大幅贬值。

计算投贷联动风险,可使用风险放大系数来研究。可以看到,如果视最传统的业务就是硅谷银行给科创企业贷款,就是“X1”,这是基础业务。通过“X1”放大到间接股权投资,也就是X1+X2。加上Z(股权投资),就是它把钱给外部合作的VC/PE,这就是定义的第2个系数。总的投贷联动就是把4个环节加在一起,计算出风险放大系数。

最终的系数是3.4,当硅谷银行找到新的科创企业的客户,给其贷款1元钱的时候,实际上,硅谷银行相当于给这家企业贷了3.4元,但是在监管指标里只算了1块钱,包括对贷款集中度的计算里,实际上只给这个客户1元钱,但其他都是间接过去的。如果这个客户风险系数为1.0,那么其真实的风险系数是3.4投贷联动模式之下,本质上是(风险)集中度的提高,但监管没办法考虑到这么多。

硅谷银行集团的客户主要是科技与生命科学创新企业,存款也是来自于这些企业,因为具单一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的管理模式特点。存款和贷款都很集中,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在2022年美国美联储加息之前利率很低,因此硅谷银行资产负债表第三方,大多数存款是活期无息存款,零利率。然后投资是大量的客户端的证券投资非常多。

2020年,美联储降息后又加息,就是反过来的周期。可以看到无息活期存款在2022年大幅度下降,为什么?因为利率提高了,别人要去买其他的理财产品。付息存款增加了,这对银行来说,成本将加大,然后硅谷银行资产端的利润和收益则倒过来——大幅度下降。其大量持有到期投资,利率上升,持有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大幅度下跌。

当然这涉及会计计量和监管计量问题。基于以盈利主导型模式就是强烈的顺周期效应之下,资产配置压力+贷款需求不足+盈利主导型资产负债模式+加息周期的综合因素,共同导致硅谷银行流动性风险爆发。

硅谷银行根本无法面对危机:资产端流动性储备不足、风险管理不当。此外,涉及监管计量问题。

持有到期(HTM)证券,硅谷银行大额浮亏。2021年(硅谷银行)HTM增长非常快,从100多亿到900多亿,到2022年也是900多亿。这900多亿,总的公允价值的损失率达到了16.6%(即151亿美金),这是什么概念?硅谷银行到2022年底的净资本只剩140亿美金左右。把这部分的公允价值的损失如果计算进去的话,在20221231号的资产负债表上已经破产,已经资不抵债了。这就是为什么会光速破产的原因。

韩洪灵教授指出,总体而言,美国近期银行破产始于商业模式,成于监管漏洞,终于顺周期效应。


03反思美国近期银行业危机

事实上,银行的脆弱性是可以被一定程度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巴塞尔协议就是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圣经。《巴塞尔协议 III》重新规定了资本工具层次,在强化资本质量、提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引入杠杆率、流动性量化监管指标,体现全球银行风险治理兼顾微观审慎与宏观审视相结合的新思路。




我们可以再来看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 , SBNY )和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 FRC)的问题。

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 SBNY)是成立于2001年的州立银行,截至2022年底资产规模为1104亿美元,其中存款886亿美元,是美国第29大银行。2023312日,纽约州金融服务局宣布关闭纽约签名银行,并任命FDIC为接管人。

签名银行的关闭,根本原因在于风险管理不善:其一、客户高度集中,大额存款(超出25万美元)与无保险存款比例较高;其二、受2022年加密货币市场剧烈波动影响,存款加速流出——2022年以来,加密货币出现史诗级暴跌,TerraFTX先后崩盘,带动2022年签名银行数字资产相关存款减少124亿美元。

然而,在签名银行的关闭过程中,监管部分也负有重大责任:第一、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多次指出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但未及时下调相关分项评级,导致未采取监管强制措施;第二、未及时向签名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通报检查结果;第三、监管资源不足,影响监管检查的及时性和质量。




再看第一共和银行的问题。该银行创办于1985年,2022年末,资产规模在美国商业银行中排名第14位。而截至2023413日,总资产为2291亿美元,存款总额1039亿美元。

第一共和银行在今年51日宣布倒闭。究竟原因有三:第一、资产浮亏严重。浮亏主要来自其信贷资产。截至20221231日,其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公允市场价值为1175亿美元,比账面价值低193亿美元,而总股本金仅为174亿美元。第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截至2022年末,存款期限基本在1年以内,其中86%为活期存款。但贷款期限超过15年、5-15年的比例分别为62%19%。第三、存款稳定性不足,存款流出超预期。20221231日,平均企业账户余额大约50万美元,超过25万美元的保险限额。

根据近期美国部分银行破产的分析,得到的教训总结为:

银行监管方面。第一、各国监管机构也应当在权衡监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新《巴塞尔协议》,并将其全球标准内化为国家内部的银行监管法规,并确保国家内部监管办法和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保持一致;第二、需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协调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第三、细化新《巴塞尔协议》,如要求商业银行补充披露按公允价值调整后的资本充足率、限制商业银行HTM证券持有比例与证券投资资产重分类额度、进一步完善新《巴塞尔协议》集中度风险管理、压力测试等相关细则等。

在会计准则方面。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以及会计监管与银行监管相协同,提升双重监管效率。

商业银行经营方面。要注重资产负债管理需进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的权衡、建立跨周期的商业模式;既要关注资产或盈利的总量,但更要关注资产或盈利的结构等。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