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课,三十年!浙大MBA用3个微电影向中国MBA教育30周年致敬!

2021-11-19 文/佟庆 点击量:8032

中国MBA教育自1991年正式开办, 到2021年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从早期复制西方MBA教育教学模式,再到如今通过结合中国实践以及用人需求不断更新迭代,中国MBA教育通过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在对中国管理人才的供给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上,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30年来,中国MBA教育为中国企业、中国经济的发展,锻造和输送了无数管理人才。正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教授所言:“MBA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服务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意义重大、贡献深远。


11月7日下午,浙大MBA向MBA教育30周年致敬的作品——系列微电影《三堂课》的首映式在西溪银泰博纳影城IMAX放映厅隆重举行。微电影聚焦于浙江大学MBA三个主要群体:校友、教授、学生,并以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作为艺术创作原型,讲述了浙江大学MBA的三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出浙江大学MBA不忘初心,勇于探索变革的精神内涵。浙江大学MBA正是用这样一组微电影,向中国MBA教育30周年献上崇高的敬意,向参与了MBA教育、发展的校友、教师、学生群体表示由衷的感谢。





身边事 微电影 大荧幕


正值秋末冬初,杭州城气温骤降,然而刺骨的寒风挡不住浙大学子们的热情,都只为奔赴一场不容错过的发布会:浙江大学MBA系列微电影《三堂课》的首映式。11月7日下午,向中国MBA教育30周年致敬之作——浙大MBA系列微电影《三堂课》首映式在西溪银泰博纳影城IMAX放映厅隆重举行。


在当日活动的签到处,浙江大学MBA首席创业官创创陪伴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恭候着每一位到访者,大家纷纷停下脚步与“网红”创创合影,留下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走进宽敞诺大的IMAX放映厅,大家不禁回忆起浙江大学从求是学堂成立之初,到抗战西迁,到改革开放再到四校合并,经历多年的沉淀和变迁。“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们精于学术、勇于突破,不断探索着中国商学院未来之路而MBA校友们一直是管院珍视的宝贵财富,他们遍布各行各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求是创新”的浙大精神。经过多年的策划、筹备和拍摄,浙大人身边的故事将被演绎成微电影搬上大荧幕,现场的观众们都对此次首映式充满了期待与感怀。



第一篇章:开场


下午14点10分,在弦乐团悠扬美妙的演奏声中,本次微电影首映式渐渐拉开了帷幕。本次活动由2020级MBA同学韩庆博与2021级MBA新生周溢丹共同主持。





光荣与梦想—致敬中国MBA教育30周年


浙江大学 MBA 教育中心主任王小毅教授,上台为首映式致辞。




王小毅教授对当天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初衷和浙大MBA的精神。他讲到,今年是中国MBA教育30周年,也是浙大MBA办学27周年。浙大MBA校友已超过9000人,散布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王小毅教授表示,通过和众多的同学、校友交流,让了解到同学、校友当初选择浙大MBA的心路历程,了解到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了解了他们的奋斗目标。让他深深地感觉到今天面对的浙大MBA同学们,正中国未来的健康力量和中坚脊梁的一批年轻人的缩影。


王小毅教授希望通过MBA的学习,可以让大家梦想中的美好生活来得更快一些,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与通过MBA所结识的伙伴一起走出课堂,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未来。今天的三堂课,一堂讲的是实践;一堂讲的是如何突破商学教育的壁垒;一堂讲的是如何在课堂以外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王小毅教授表示这次微电影的首映礼,不仅是连续几年跟踪拍摄浙大MBA改革过程的阶段性汇报,同时也是崭新的开始。意味着浙大MBA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图腾,意味着浙大MBA能够扬帆向新的目标启航,也意味着浙大MBA能真正在中华大地、在全球教育市场上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二篇章:链接


“三堂课”的第一部——《又一堂实践课》放映,让现场的许多校友们热泪盈眶,感同身受,深深地被主人公“王强”的故事吸引和打动。也许很多浙大MBA同学、校友都会碰到电影中一样的场景,在工作中碰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依靠什么来走出困境?电影给了我们答案:学校、校友、老师永远都是浙大MBA学子的充电桩和依靠的港湾。一个个在企业管理中遭遇的“拦路虎”都将成为“在浙大MBA的又一堂实践课。”






解决困境的3个法宝:知识、平台、精神


电影中主人公的原型之一,2010级浙大MBA校友俞成森为我们带来了《不毕业的浙大MBA》主题分享,主要围绕了知识、平台和精神3个关键词的重要性进行了诠释。






作为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俞成森是大家公认的“文武全才”,拥有多重身份和殊荣: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市青联委员、区十佳青年等,他还曾先后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市重大创新专项,并获得多项授权专利。俞成森校友在分享中首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他鼓励大家在毕业后也应该继续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有三个:解决困难、提高见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随后,俞成森学长以自己班级为例告诉大家平台的重要性。他表示,浙江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首先它有很强的专业性,其次可以提供很多专业人才资源,最后平台上的搜索成本和信任成本很低。俞成森校友感慨到,在遇到困难时校友们互相帮助、扶持的例子比比皆是。在MBA毕业后,团体组织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各种聚会、活动,润物细无声般的时刻影响着浙大MBA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最后,俞成森校友在分享中表示,浙江大学也带给了他很多精神层面积极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自信、自强和社会责任感。在分享结束时,俞成森校友寄语在座的MBA同学们要保有家国情怀、提高管理技能,在国际竞争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家和母校争得更多荣誉、创造更多辉煌!


创业是勇者的江湖,我们江湖上见


随后,2011级全球创业管理MBA项目(GEP)校友、杭州传送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微链联合创始人柳荣军校友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主题分享《走向不确定》。





柳荣军说,2005年在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工作,是一个标准的技术男。在2011年入学浙大MBA,在中法美三地接受创业教育,经历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这成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毕业后,他从技术转型到创业者,创立了“微链”,致力于“不仅要改变创业者的生存方式,也要改变投资人的生存方式。”微链自从2014年8月创办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一百万的用户。为一个“码农”出生的创业者,他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创业者更多关注,让创业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站在聚光灯下。




柳荣军校友展示了几个他接触的创业者画像,他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创业精神。在他看来,创业为的不是发家致富,不是财务自由,而是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创业者和做生意的最大区别。风口代表了时代发展方向,近10年来大量创业者投身到风口,面临着残酷的竞争,从O2O,到垂直电商,再到先进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点点滴滴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柳荣军表示,创业的难度非常高,创业是否会失败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惨烈的竞争、政策的风险、重大公共事件、技术炒作周期。尤其是技术操作周期更会导致创业公司大量死亡。众多创业公司都经历了这些典型的“死法”,竖起了一排排长长的“墓碑”,令人唏嘘。“从趋势、红利、现金流,越早期不确定性越大,越后期确定性越大。创业是为了确定性的美好生活对抗当下的不确定性,这是创业者的战斗立场。


创业者应该怎样做?柳荣军在分享中给出了他自己的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弯腰”,他劝告创业者要学会弯腰和妥协,要接受当前技术和方案的不完美,并且完善结构化思考和底层思维。第二个关键词“侧耳”,他表示“你所知道的,是你以为你自己知道的”。要敬畏know-how, 永远保持学习心态。第三个关键词“深思”,在他看来决策没有对错,核心在于结构化和深度。第四个关键词“快跑”,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组织力应该是当今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最后他在分享中鼓励创业者,找准自己的定位,为了确定的美好踏上不确定的杀伐之路!创业是勇者的江湖,横征万里,何止千帆,有路无路,都必须无畏前行!


第三篇章:创造


《突破商学边界的课》----教授篇的放映,引发了观众们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勇于开拓、创新的教授们致敬的热烈的掌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们,作为各自领域的“大师”,始终精于学术、勇于突破,正不断探索着中国商学院未来之路。近年来,浙大MBA融合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文旅商贸等,针对新兴产业和领域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教学教育范式。这些都离不开浙大管理学院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改变商学教育的教授们。





第四篇章:破壁


《人生的课》----学生篇则反映了浙江大学MBA学生群体一直在“破壁””追求自我“的精神内涵。电影引用了竺可桢老校长著名的两个问题,相信现场的每位观影者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浙大MBA的同学们入学前的经历千差万别,想要考入浙江大学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毕业后的选择更是万万千千,但是浙大MBA人却始终初心不改,在追求突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内心与理想,我的诗旅人生


有这样一位浙大MBA校友,入学前,她是国家二级建造师,从事房地产营销和商业地产策划工作。2013年,在经历一次惨痛的车祸后,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最终成为了SKW觅迹自然机构联合创始人、生态摄影师。她屡探极地,一年四入非洲,举办了一场摄影展,并将展览所有收益用来捐赠给津巴布韦瀑布城 Lion Alert公益机构,她就是2014级的浙大MBA校友——周冬临。




她在分享中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了三个阶段。2013年这场重大变故之前,她认为自己一直在取悦他人,希望自己做的工作和生活上所有的努力获得别人的肯定,包括父母的夸奖、老师的注意、同学的认可。然而,外表的风光掩藏不住内心的空虚,自己的内心需要什么?自己的舒适区在哪里?理想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意外之后不断浮现。


经历过一次“人生宕机”之后,周冬临开始不断向自己发出深入内心的拷问。她进入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开始取悦自己,让自己的心灵活得充实,不再荒芜。她从小喜欢旅行,希望自己可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希望自己可以看遍世间珍禽异兽,看一眼那些濒临灭绝,可能再也见不到的物种。2015年起,她正式转型成为了一名自然生态摄影师,离开了大房子,住进了野外的营帐,摘掉了名牌箱包,拿起了公益帆布包。




在过了六年这样的生活之后,她再次产生了对于人生的新思考。如此取悦自己,追求自身心灵的舒适,那人活百年之后,又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呢?随后她与厦门大学鸟类学教授林清贤(音)共同创办了保护野生动物和鸟类的NGO机构——SKW觅迹自然机构,致力于通过野外调查、救助和生态摄影来唤起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并且她还将自己拍摄的30000张照片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并将展览所有收益用到公益机构,为非洲的狮子多一份庇护!此时她认为自己正在取悦世界!


周冬临学姐的作品观是:1.要拍到别人拍不到的东西;2.要拍出别人拍不出的东西。随后的几幅作品展示,例如头顶自带WIFI的翎猫、暮色里的转角羚、花海里沉醉的狮子、大雨中吮吸花蜜的蜂鸟、亲吻中的狮王夫妇等等无不展示着她的人生观和作品观。在她看来,在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行进的道路上,1永远大于0,我们迈开步走,哪怕只有一步也比停滞不前有意义的多。




依心而行,无憾今生

关于公益,浙大MBA校友中还有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严丹。她是狮子会浙江九分区西子队的18-19服务委员会主席,曾作为志愿者参加过2018年的杭州市残奥运动会、情暖春江的助学活动。在年复一年的助残,助学,关爱老人行动中,践行着自己的公益事业。


生活中常有人问她三个问题:为什么你这么忙还要读MBA?为什么这么忙还要做公益?为什么你每天看起来活力满满的样子?在她看来,答案是统一的:在她眼中,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有它的价值。





在工作中,她和自己的爱人共同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虽然只有20个人,但年销售额早已过亿,从2006年创办至今,拥有150多项专利,在业内获得了多项殊荣。在学习上,就读MBA期间她整整修读了57学分的课程,远远超过毕业的要求,同时她还一共获得了四次一等奖学金。但这些奖学金她一分也没有留给自己,而是将这些全部贡献给了自己的另一份事业——公益。仅在2020年7月到2021年4月这段时间,她的志愿者服务小时数就超过了170小时。严丹校友在分享中提到,浙大MBA的学习对她的帮助很大,当把这两年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后,对公司和事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之后严丹校友提到了她所在的西子队的两个品牌项目:“情暖富春”和“爱让梦想启航”,其中第二个品牌还是由学院的窦军生教授命名的。“情暖富春”项目主要针对低龄段的儿童,截止目前已经帮助了20位左右的小朋友。“爱让梦想启航”项目则是针对高龄段的学生,主要帮助学军中学和高中就读的贫困家庭孩子,让这些优秀的孩子能够更加安心学习,尽量少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加感人的是,很多接受帮助的孩子都提到希望未来能够成为老师,因为他们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除了自己,她还影响了身边的一大批人,包括她的孩子、母亲、闺蜜也都加入了她的公益事业。她认为虽然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希望通过公益能唤醒更多人内心的善意,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最后学姐用一句“我希望有一天,当我老去,我可以大声说:I have sampled this life。依心而行,无憾今生。”结束了这段感人至深的演讲。


因浙大MBA与赛艇结缘,希望未来能将健康力量传播到全世界


浙大MBA的一位校友在MBA就读期间参加了学院的海外交换计划,并在海外访学的过程中意外的开启了自己新的职业生涯,成为了一名职业赛艇运动员。她便是2014级MBA校友张晓雯。




2016年,张晓雯参加海外交换计划,到了法国的ESCP商学院,她出于好奇,参加了赛艇俱乐部,出于不能给中国,不能给浙大丢人的想法,完整的完成了全套赛艇的训练,并得到了教练的积极肯定。回国后,由于浙大准备参加赛艇国际名校比赛,“有经验”的她被选入队伍,并在仅仅经过12天集训后就代表学校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2018年初,中国赛艇队面向全国招募舵手,没有在职业队当过舵手的她被选中,因为她有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快速敏锐的反应、强大的气场、知己知彼的头脑和流利的英语水平。


作为一名舵手,她不仅需要掌控方向,更是现场的指挥,要应对场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及时进行战术调整,因为她是艇上唯一面对终点线的成员。与此同时,她还需要肩负科研工作、采血及数据分析、生物力学测试及报告解读、兴奋剂跟踪填报人员等工作,甚至有时还需要充当兼职翻译。在她看来,正是浙大MBA的经历,给与了她不同的思维模式,能让她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思考,甚至是用跨学科的知识来改善团队的训练。同时,也是MBA的学习经历,让她能依靠自己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快速适应了国家队的生活。




在她看来,作为MBA人必须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用客观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不仅仅是在运动队中人云亦云,服从于经验或者权威。她因浙大MBA与赛艇结缘,从初入国家队因为挫败感而每天要哭三四次,到如今成为男子艇队中最睿智冷静的舵手。她希望能将浙大MBA给她点燃的火种延续到巴黎。她与赛艇邂逅在巴黎,三年后的巴黎奥运会上,她也希望能把浙大MBA的健康力量传播到全世界。


“三堂课” ,三十年,一份礼物


在我们身边、校园里、课堂上,每天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人背后都有非常生动的经历,有待我们去发现。这是浙江大学MBA人的故事,更是整个MBA教育30年筚路蓝缕的缩影。微电影表现的是浙江大学MBA的三个群体,但反映的也正是整个MBA教育中最重要的三个群体。“三堂课”,三十年!这是浙大MBA送给MBA教育30岁的一份礼物。


正如在散场时观众们在采访中表示期待我们浙江大学MBA《三堂课》系列微电影还能继续开拍,也期待MBA群体们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和欣赏。



组稿:陈俊宏、金莹

责编:佟庆

校对:马瑞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