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医疗健康】医健产业的投资机会及康养产业的未来,听听这两位大咖怎么说!
2020-05-12 文/严月新 点击量:25325月9日,浙江大学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浙江大学健康产业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医健产业俱乐部邀请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健康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亮与树康医疗科技集团CEO吴颖方与大家相约云端,共同探讨“未来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机会和疫情之后康养产业的机遇及挑战”。本次直播,由2019级浙江大学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班学生李志宇担任主持人,引来了不少在校生及浙大校友的围观。
张大亮:“黑天鹅”事件中机遇与风险并存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人们认识到医疗健康产业与城市必需产业构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息息相关,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其可持续竞争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冠疫情是近百年来最大的公共危机” 张大亮教授介绍到,面对“大危”必然会有“大机”,如何来看待和理解事件的本质,以及疫情之后的变化和趋势,从中识别机遇和风险,并让机遇为己所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在分析未来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和风险之前,张大亮教授首先指出的是应对疫情要有战略性思维。那么,何为战略性思维呢?也就是说企业要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格局和视角。他从空间和时间以及整体和局部的两个维度来解释了如何用战略性思维来应对如此疫情。所谓,知时局才能应变局,只有应的了变局,才能活得长远,这也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而企业是社会生产活动中的最小个体,而不是单一甚至是唯一个体,作为企业要清晰地了解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揽全局”,才能“见终局”。
张教授把新冠疫情比作“黑天鹅”事件,并从不同维度读此事件进行分析。他认为区别于“网络病毒”、”战争”以及类似“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新冠疫情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而新冠疫情事件又会产生或影响哪些机会呢?张老师分别从需求和时间的角度把这些机会分成了“短期新增需求”、“短期转移需求”、“长期新增需求”和“长期转移需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给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理解,张老师还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例如,“短期新增需求”包含放舱医院和检测盒等,在疫情爆发期间需求量暴增,对于本身就生产这类产品或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而言,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应该抓住机会获取利润。“短期转移需求”则包含呼吸机、影像设备等,这类设备的特点是耐用性比较强,疫情期间的大量采购实质上是把未来许多年的需求前置了,因此势必会导致在未来其需求量大幅下降。因此相关企业应该清楚的了解这是在“寅吃卯粮”,需要见好就收。“长期新增需求”包含了负压病房、口罩等,由于政府和民众对疫情认识的加深以及观念的改变,此类产品市场会有正面的发展,因此应该顺势而为。“长期转移需求”包含了在线医疗、中医等,此类产品所对应的需求本身就存在,但由于疫情的缘故,其表现形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应该在判断清楚趋势的前提下,果断下手。
了解事件的本质之后,张教授又带领我们接着去探索事件背后的变化和趋势。新冠疫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带来了一系列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变化。首先,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看,将鼓励或容忍健康医疗资源配置的适度冗余,以提升公共危机的应急能力,因为对战略性物资的需求会增加,从而对战略性物资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会增加。而且,对战略性医用物资的自主性和可控性的要求也会提高,利用政府采购方式,对国有企业、公营医疗机构投入会深度增加。这就要求民营医疗机构在选择投资领域时要慎重。
通过此次疫情,各国会鼓励建立独立、自主战略医用物资供应链体系,战略性物资的全球供应分工、合作会减弱,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企业主动走出去,和国外的国有或公立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投资并建。人工智能、医用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运用,直接加速了新服务模式创新的进程。其次,机器换人、远程办公、去中心化、非接触式生产以及智能化服务增强了供应链的灵活性,服务模式创新成为必须。
最后,新冠疫情也给患者、消费者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出于安全、健康的考虑,非接触式的消费模式,简捷、快速的消费模式应运而生。用一句话来总结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的投资发展机会,即把握新趋势,投资新基建、新经济、新模式、新医疗。
最后,张教授还特意分析了健康诊疗模式的变化,指出在线医疗、远程医疗、上门医疗以及移动医疗方面的新机会,以及预约平台等绿色通道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不愠不火的中医中药开始跃跃欲试,而此前一直未曾找到良好发展模式的“互联网+医疗”也逐渐走上现实舞台,开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医疗生态链呈现出了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医疗健康产业中的一份子,只有把握住新趋势,服务好新模式,在生态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好自己的价值,分到后疫情时代新机遇的一杯羹。
吴颖方:未来可期的康养行业
“在所有我们人类最没有事先预知的事情中,衰老,可能是我们最没有做好准备的一件!吴总用他喜欢及认可的一句叔本华的话作为开场,引发参与者的共鸣!接着,他又直击灵魂的提出,“为什么我们突然就老了?”,让同学们陷入沉思和讨论。
“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和问题。吴总指出,疫情期间,美国养老院的死亡率是26%。数字之大,令人唏嘘。而谈到中国现状,他说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70后老人诞生,而70岁后失能失智比例将大幅上升,中国将经历一个非常时期。他用“隐藏在暗处的艰难十年”描述中国人口结构及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程度:未来10年的养老需求也将逐步提升,这是养老产业的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说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分析老年人的需求,发现他们的需求复杂而深邃。这些需求兼具了一切成年人的经历、老年人的心境,以及孩提的思想,是复杂的结合体。而康养行业的人,也必须明确老年人的需求后,才有方向。
另外,他提醒大家注意老年人在健康状态下也许并不能感觉“老”会存在什么问题,但随着身体机能衰退导致的失能失智状况发生,如何进行康复成为了许多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因此,养老和康复密不可分。基于此,吴总分别从康复病种覆盖、康复治疗的类型、康复医疗的价值、康复服务机构分类、慢性病患病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失能失智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这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在养老趋势方面,他从“养老服务核心要素的阶段性分布”、“养老服务生态中的经济因素”以及“全周期管理推迟艰难十年的到来”三个层面为大家进行了阐述。从年龄阶段上来看,大多数70岁左右的老人都过着自在的退休生活,但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在75岁左右,以脱离社群为标志,许多老人开始需要他人进行照护或入住养老机构,而当年龄继续增长到80岁以上,相当部分的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达到需要长期卧床的程度。从经济因素上来看,70岁左右的老人所需要的花费大多在衣食住行上,花销并不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基本都可以完全覆盖。当他们需要他人照护或入住养老机构时,其花费开始上升,而当处于长期卧床状态需要医疗护理时,其花销会大幅上升,需要花费大量的医保资金。从趋势上看,他认为应该进行早期的全周期康复医疗介入,全面的推迟老年人失能失智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经济投入。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智慧化智能化成为了贯穿医疗或养老机构、社区机构、家庭三者之间的全周期管理的最佳工具。他谈到未来时候,说期望能实现康复医疗全周期管理的全面覆盖,老人进入早期康复环节通畅,降低老人进入艰难十年的比例,缩短推后艰难十年的时间。而全面针对老年人的康复服务,可提高老人恢复生活与工作能力。其中,智慧信息化平台下的康复医疗全周期管理是激活综合养老服务的关键,提高效率与降低专业人士短期不足所带来的影响,各阶段融合一体的需求供给更符合老人的需求与真实现状。
接着吴总还和同学们分享了国内外养老的几种模式,其中有美国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unity(CCRC),英国AURIENS RESIDENCE、新西兰Ryman Healthcare、中国北京泰康老社区,上海亲和源项目、北京太阳城银龄公寓、万科随园。通过这些项目的分享,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了国内外养老理念的不同,以及相应的养老产业发展和定位的不同,也让听者对产业了解更为直观。
最后,吴总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他引用了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但是后天会很美好。”来解释了养老行业的现状。我国养老产业仍面临重大缺位,但挑战与机遇并存。由于老年人消费习惯、支付能力、保险制度以及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目前的养老行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但随着步入老年人群体的改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政策制度的不断优化,养老行业未来可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