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商学”拥抱“公益”| 是公益,更是创新管理
2019-11-06 文/徐玲 点击量:2246
环保与公益一直是当代企业和企业家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商学院一直致力于传播的价值观。11月2日晚,在浙江大学MBA创业俱乐部启真·观澜创享第六期创业者沙龙活动中,我们特别邀请到了“绿色浙江”的联合发起人忻皓博士,和“无痕中国”的联合创始人余林乐先生,为我们分享这两家环保公益组织的创业经验、管理理念和与社会企业结合的社会实践实务。
PART1:“商学+公益”,有多大的可能?
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小毅老师首先致辞。王老师指出,世界上最大的组织就是公益组织,公益组织的管理也是极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这次讲座将会是一场非常精彩的管理讲座;王老师认为,慈善公益并不是一味的强调舍弃个人去付出,而应该是大家齐心协力像个组织一样去做一些事情;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MBA的课程学习中,也要把“如何更好地进行公益慈善”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与众多优秀的MBA校友一起参与其中;王老师号召,我们MBA同学要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用知识、用资源、用商业的手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创业者的心态投身到公益中,持续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作为浙大的MBA学生,投身基础的公益活动中固然值得称道,但如何让“商学+公益”,创造出更大的可能性,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
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王小毅
PART2:绿色浙江,多元共治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急先锋
在刚刚过去的“第五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绿色浙江项目荣获金奖,项目组获得孙春兰副总理的亲切接见。王老师致辞之后,绿色浙江的共同发起人忻皓学长和我们分享了他与绿色浙江的故事。
“绿色浙江”的联合发起人 忻皓
分享之前,忻皓学长为我们播放了一段由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录制的绿色浙江一分钟宣传短片。看完后,同学们充满惊奇:绿色浙江一个公益组织,究竟有何魔力,能获奖累累,并请到浙江卫视、跑男节目组、华少等一众明星以及各级政府官员为其站台?
从两张旧报纸和青涩的照片开始,忻皓学长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述当初那个小小少年是如何通过一次突发奇想的环鄞县骑行,一封阳光自信的公开信,调动到媒体关注,企业赞助和环保部门支持,终于完成环浙江的“环保世纪行”,又是如何从意气风发的骑行之路上看到农村环保境况之恶劣并使命感爆棚地立志要做一名环保斗士。
绿色浙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志业集群”,彼时社会对非政府组织不了解,不信任,绿色浙江从无到有,从校园到社会,汇聚了一批环保志愿者,形成一个相对松散的“环保俱乐部”;第二阶段绿色浙江开始注重“跨界协作”,党的十八大后,随着“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概念的提出,绿色浙江获得“环保社会组织”身份,并对自身的发展模式重新定位,尝试构筑平台,成为政府、企业跨界协作的桥梁和先锋;第三个阶段,“跨界协作”的模式发展成熟,绿色浙江能够调动社会各界主体对话与参与,进入“多元共治”阶段,与此同时,绿色浙江还有效实现了自身持续发展,成功转型社会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发现不少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痛点:如果在社会管理环境治理中,没有民众的共同参与和维护,是不可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绿色浙江也从中总结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共创为形式,社会各界合力多赢的核心理念:
一是发动多元主体的参与。例如媒体、学校、问题机构、专家、艺人等多元主体都应当是参与者,浙江卫视报道“悬赏可以游泳的河”引发社会对河道治理问题的关注以及“五水共治”政策的出台,以及学军中学环保概念融入“STEAM”课程和活动设计,打通不同学科,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金奖等案例,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是举办环境治理圆桌会议推动多元主体间对话。在新闻媒体、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公民大众和问题责任方之间,绿色浙江这样“客观中立”的社会组织应当“凝聚共识”,承担“环境问题的调查者”、“圆桌会议的组织者”、“多元主体的联系者”和“处理结果的监督者”四大功能角色。绿色浙江在推动安吉双一村长期跨境污染问题解决,推动《余杭安吉互通水域联保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过程中,承担的正是这些角色。
三是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和机制。绿色浙江基于Ushahidi开发“公众协作互动环境信息地图”,让公众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报告他们所发现的污染,经第三方“环境观察实验室”核实后把这些污染信息报告给环保部门,推动其进行查处和生态修复。形成平台和机制后,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来。
成立二十年来,绿色浙江在“灭污染”、“助决策”、“添人手”、“创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政府肯定、企业和基金会支持,以及公众和学者的广泛认可。而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上,绿色浙江主要从三个业务板块展开:一是环境治理方面,政府和基金会等,会购买绿色浙江多元共治的运营服务,来助力解决社会环境冲突;二是在会务活动方面,由于绿色浙江丰富的策划组织经验,也会参与政府、基金会和媒体等的会务活动的招投标委托业务;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个人和学校等也会购买由绿色浙江打造的课程服务,以及研学活动基地服务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绿色浙江已经从传统的环保公益社会组织转型为创新型社会企业,从浙江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PART3:无痕中国的无痕教育实践
与高屋建瓴,平台化发展的绿色浙江相比,无痕中国的实践活动更为具体化。
联合创始人大鱼老师介绍,无痕中国主要是通过系列环境课堂来推动公民对环境、水资源、大气、垃圾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以跨界设计的“体验式、游戏化、在地化”原则,开发了无痕环境水课堂、无痕环境校园课堂、无痕环境“风孩子社区自然课堂”、无痕环境指导员培训、无痕生态旅行设计等系列活动。目前在济南、青岛、杭州、唐山、绍兴、长沙等多个城市开展推动公众参与的环境行动,及在旅行及户外活动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无痕中国”的联合创始人 余林乐
大鱼老师带领杭州无痕公益发展中心主持和发起的多项公益项目,取得丰富的成果,包括:“书香衣暖”冬衣书籍捐赠项目、“馨语心愿”老人关爱项目、“奔向彩虹”关爱脑瘫儿童项目、“点亮蓝灯”关爱自闭症孩子项目和“无痕环境公益课堂”环保项目等,同时,无痕杭州还与上百所学校和幼儿园合作,举办“无痕公益环境课堂”活动,开展“小河长”活动,创办了萤火虫少儿艺术团为弱势群体表演节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无痕中国”的企业文化,希望更多的人把无痕理念带回去,并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用切身的行动感染身边更多人。
无痕中国的实践活动得到了企业、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可,并成功获得各类企业合作和灵隐、西溪、天水等街道的政府创投,以及阿拉善SEE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基金会等多项公益伙伴项目资金和活动支持。
PART4:互动环节
随后,忻皓学长和大鱼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两位老师就同学提出的NGO商业模式、战略合作、创新实践、社会责任、面临困境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和交流,并就MBA创业如何与公益转型结合、环保公益如何推动企业主业经营、如何将源头减量等理念传播出去、资金监管怎样做到公开透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于环保公益有了新的认识,做NGO不仅要有情怀和热情,还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实践,大家对于坚持环保事业的前辈和老师增添了理解和敬意。作为浙大MBA的学生,更应充分应用我们的知识、智慧和资源,积极参与,积极为环保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让“商学”拥抱“公益”,看看有多大可能。
文/2019级MBA张泽、郑婷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