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经济:未来商业新标杆?
2008-03-06 文/MBAChina 点击量:597哈佛商学院给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哈佛为同学们提供了两大工具:一是在学校学到的对全局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二是哈佛强大的、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在各国、各行业都能为他们提供宝贵的商业信息和支持。
哈佛商学院建院92年来,拥有六万多名校友,这些校友多半已是各行业的精英,在团结精神凝聚下,他们织成了一张强大的人脉网络。比如,在华尔街,在各大风险投资基金中,对哈佛MBA来说,找到校友就是找到了信任。
“在一般大学,往往问老师是谁;而在EMBA,往往问同学是谁。”在EMBA学员的眼中,同学,是一种绝妙的资源。
浙商忙,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忙读书。每到周末,碧草如茵的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校园里都挤满了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轿车。
“我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管理知识,更收获了黄金人脉,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还找到了人才,甚至还有客户。”在浙大EMBA五周年庆典上,浙江泰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克俭说,“两年的时间,20万的学费,在浙大读个EMBA,值!”
管克俭原是杭州一家知名钢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两年前进入浙大读EMBA硕士学位时,他已经是工科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通过在浙大读EMBA领略到“同学经济”魅力的浙商远不止管克俭一人。说起“同学经济”,同样在浙大读EMBA的浙江浙大网新软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旭光也是颇有心得。去年他们班的50位同学每人出资10万元,成立了一家股份制投资公司。而牵头做这件事的正是他。
“组建这个公司,就是想形成合力,发挥同学资本,打造一个投资和融资的平台。”张旭光说,他们班上很多同学的企业资产规模都在5亿元以上,其中上市公司就有4家。“这个新公司运营相对成熟后,我们将进行扩资,估计明年就能扩资到数千万。我们的投资主要是同学中即将上市的公司和未来具高成长性的产业。”据悉,这个由浙大EMBA同学组建的股份制投资公司尽管成立才一个多月,在资本市场小试了一把已有盈利。张旭光说,这点利润除了做班级活动经费外,还准备拿出一定比例用来做公益事业,目前已捐助了浙大管院一名优秀的贫困大学生。
“在我们的EMBA学员中间,合作现在已经蔚然成风。”浙大EMBA教育中心主任范晓屏说,在浙大EMBA,这种学员间的合作已形成几种模式:一是资金和项目的合作;二是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同学间互为客户或者相互介绍生意的例子已比比皆是;三是资源共享,如联合采购,客户共享等;四是挖人才,如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就在EMBA同学中物色了好几位公司高管;还有一种就是成立同学基金,投资新公司新产业的。据介绍,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已开办了13个班,招收学员近630名EMBA学员,吸引了包括王水福、章鹏飞、周成建、李建华等知名浙商在内的金融业、房地产、制造业、医药化工、高科技行业、媒体传播及政界等一大批精英人士,这些学员80%以上是单位的最高决策者,70%以上的学员企业资产超过了亿元。
说起EMBA同学间“同学经济”兴起的原因,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范晓屏主任认为,除了两年的学习同学间产生了感情,增加了信任外,主要是“通过在EMBA的学习,这些企业家在投资理念、合作方式、资源整合的观念等方面都达成了很多共识,特别是在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和判断有了共识。”
据了解,在浙大EMBA,这种同学间的合作,已经突破班级同学内部的局限,扩展到了班与班之间,甚至不同院校EMBA学员间也有了生意上的合作。管克俭就透露说,在一次浙大EMBA与清华EMBA学员的交流活动中他就结识了几位现在的生意伙伴。
如果把浙江所有的企业比喻成一座座大小不一的金字塔,那么现在浙商在编织的黄金人脉就像是把各个金字塔的顶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顶端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浙商这个群体与国际接轨或者超越国际将会成为可能。”
背景相似,需求相近,地域集中
这是浙商同学天天扎在一起的全部理由
“同学”对张旭光来说是学习也是工作更是生活
菜还没上,两个人已谈完一单生意。
还是2008年的第一天,杭州,天气很冷,但浙大网新软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总裁张旭光的晚饭却兴致勃勃——他做东请几个浙大EMBA的同学在古翠路吃海鲜,一桌8人,却并不是一个班的同学,有些人彼此还不认识,
从滨江赶来的傅总迟到了,略略有些懊恼,说是在弄一个宁波的安保项目,推掉了其中的探头部分。在座的杨总马上就问为什么?
“唉,一个探头要保修6年,这种生意才赚多少钱,要拖累我6年,那还不如推掉算了。”
“唉,为什么不外包呢?反正是一整个项目接下的,推掉个别项目,甲方多麻烦啊,你外包嘛总还是有钱赚的。”
“有专门做外包的就好了,不然也不放心啊。”
杨总一拍大腿,“我呀,我是专门做安保服务的,你这种业务给我最合适了。”
“啊,这样啊!”意外之喜呀,“这个已经推了,不过我萧山还有一个项目,回头咱们细说吧。”
菜还没上,两个人已谈完一单生意。张旭光有点小high,大叫服务员开酒。
同学聚会,最终促成公司诞生。
张旭光所在的班有一个全班同学参股的公司,“说实话,同学之间大家彼此形成合作关系是常有的事,三五个同学一起做公司也有的,但一个班跳出来成立一个新的公司还真是前所未有。”
公司是谁提议的?
确切地说,是一段晚饭后咖啡时光,老地方是深藏在画廊里的“咖啡日记”(浙江大学EMBA2006春季班的定点会所)。张旭光想了想说,是在07年夏天的夜晚,有四十多个同学到场。
这两年,他嘴里念叨的同学,是“特指”在浙江大学读EMBA的同学。
“要不,我们一起搞个投资公司?”喝咖啡聊得正欢的时候,不知道是谁提了这样一句,这个已经追溯不出源头的建议人,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
这个建议,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附和。这个班上很多同学的企业资产规模都在5亿元以上,上市公司就有4家,投资,那还不是小菜一碟?班长张旭光当然被任命为筹备组的牵头人,任务就是把草拟投资公司如何运作的细节。
骄阳似火的宁波海滩上的移动课堂,张旭光和他的同学,同样也是合作伙伴,把运作的细节讨论了又讨论,每个月只有四天时间在一起学习,这次相聚已经是07年的8月了。“最终定下来,每个人出资10万元,成立一家股份制公司。”张旭光很满意他们的想法。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旭光逐渐成为这场同学经济投资大戏的第一男主角,这个股份制公司的运作,基本上都是围绕他展开。
有了平台之后,大家交流确实多了起来。
谁也不缺钱,为什么大家都会同意共开一个公司呢?
“希望未来毕业后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张旭光越加真诚地说,“我们就像年少时期一样,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不希望大家的感情随着毕业而淡掉。”
这只是一个基于情感需求的产物吗?当然不是,每个同学都是企业界的精英,怎会如此一物一用。张旭光此时才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其实除了给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外,还是班级基金的来源,说实话,吃喝玩乐都需要钱,大家总是凑份子难看的,凡事都要讲求可持续发展,吃喝也是啊;何况这种同学经济的模式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因为起点高,更容易实现获利,同时因为大家所处行业不同,在交流时会碰撞出新的业务,以后我们还会追加投资;而获取的利润也不完全拿来玩乐,我们成立一个多月,公司已小有进账,现已资助了一个贫困大学生,公司盈利的处理我们有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出口。”
有了这个平台,大家的交流确实多了起来。
为了能和这些同学多争取些聚会的机会,许多人都会尽量把时间错开了,“不太重要的会议,叫下属去开,特别重要的会议,安排的时候尽量错开时间。”有一次连续两三天,张旭光都跟EMBA的同学在一起活动。
他认识大约200个同学。工作之外的休闲,基本都是和EMBA的同学一起度过的。
Happy!Happy!Money!Money!这是张旭光最爱说的话,他喜欢用轻松的方式完成复杂的工作。
在浙大EMBA的同学里,张旭光是响当当的一个传说。
一个人可以通过五个人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朋友,在浙大EMBA,张旭光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说,个性外向活络的张同学,认识浙大EMBA13个班的全部同学。
“没有那么多吧,我认识的,大概就200个左右,能叫出名字的,都不到两百个。”张旭光显得很真诚,“不过,认识我的人特别多,一共有600多个学生,估计大部分都认识我。”这个认识许多同学的张旭光,经常建议身边的朋友来读浙大EMBA。
能叫出名字的200个人,都在张旭光手机通讯录里。
看车、看游艇、打高尔夫、甚至自驾游,这些工作以外的休闲,张旭光基本都是和浙大EMBA的同学一起度过的,最近的一次出游,是高尔夫协会去年12月份组织的活动,张旭光说EMBA是一个大的俱乐部,相近的背景、相似的经济条件,让他们更容易成为生活中的朋友,现在他早上的第一通电话,经常是拨给自己的EMBA同学,“一起吃个晚饭吧?”
李晓桃:30多个同学买了她的房子
去年9月东方润园开盘后,经常会有不认识的同学来跟李晓桃打招呼,虽然李晓桃被称为是杭州房地产界的“经典”美女之一,可也不至于招来这么多的“搭讪者”。
这批浙大EMBA的同学,许多人都“看上了”东方润园的房子。
东方润园,被评选为2007年《中国十大超级豪宅》,这里的房子,最便宜的一套,也要500万以上,好一点的,就要上千万了。
这些同学,买起房子的爽快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很多看都没有去看的,直接就让我推荐一套。”李晓桃认为,这是基于对同学感情的信任度,同学之间的感情,和生意场上的,那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同班不少同学去买了东方润园的房子,隔壁班去买的,也不少,可是楞是没有人跟晓桃来“套磁”,要求给房子打个折什么的,这真是让人有点想不通。
“读EMBA的人,基本就是东方润园的目标客户群。”她索性叫公司在同学间做了不少推广,这个东方润园的副总,房子卖的,真是舒坦。
有多少同学在东方润园买了房子?李晓桃想一想,知道的,有差不多三十个吧。
晓桃读的班今年就要毕业了,“上学的时候一个月聚一次,毕业的话,三个月左右大家总该聚一次吧。”
管克俭:跳出来自己做老板
浙江泰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管克俭,说起自己的公司就要说“是小公司来的”。
在两年前到浙大读EMBA硕士学位时,管克俭已经是工科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某知名企业高层管理者。说不想自己做老板那铁定是一句假话,但是怎么做,老管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我是1965年生的,年纪不小了,要自己开公司,需要很大的勇气。”
这些EMBA同学给了他很多帮助,有讲自己创业经历的,也有给介绍目标客户的。在一次浙大EMBA与清华EMBA学员的交流活动中他还结识了几位现在的生意伙伴。
很快老管把公司开出来了,“迈出这一步,我很开心。”
现在老管和一些同学一周会聚一次,“这是一种很稳定的关系。”
为什么这些同学爱扎堆在一起?
背景相似,需求相近,地域集中。这是老管总结的三条,也是他们形成圈子的最原始原因。
胡之光:鼓捣同学做风投
胡之光的活跃,超乎你的想象。
在浙大EMBA论坛里,几乎每个帖子后面,你都可以看到他的跟帖。
这个论坛里,基本上大家都采用实名制,“胡之光”大名出现的频率,实在是高。
可是现实生活里,他喜欢大家叫他的英文名“KOS”。
今年年初的时候,班上同学发帖子,想建议大家成立创业基金,在自愿前提下全班成员共同出资(每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定出资的大小),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公司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如股票、债券、外汇、房地产、软件、外贸等等。
钱很快就拿出来了,300万元。能做什么?做股票?证券行业的同学举手反对,没有必要再做跟本行业重复的投资,这本来就是一种冒险,一种可以承受底线的冒险。
房地产?这个钱还不够进去打个水漂。
一个又一个方案被否决掉。
胡之光站了出来,要不,做风投?
这个年轻的中国博客网的老总,非常熟悉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结构和投资管理模式,他准备给自己的同学,好好上一堂投资的课。
他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看好了两个项目,但是还没有具体实施之前,不能向媒体透露,半个媒体出身的胡之光,说话粗中有细,有着强烈的分寸感。
他们比较看好创业投资,“风险大,收益大的项目,才是投资的方向。”每个人拿出的钱并不大,除了想“以小博大”,其他的项目,实在激不起他们的兴趣。
在每次上课的时候,这个风投项目被一再提起,“每次上课,超过90%的同学会到场。”胡之光告诉记者,最大的话题就是大家共同投资的项目,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成为大家公信的财务,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成为合作的最大前提,共同利益,把这群EMBA同学有效捆绑在了一起。
来源:都市周报 记者:刘丽霞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