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阮俊华:浙商带徒,校园里的创业试验

2010-01-29 文/MBAChina 点击量:734
    浙江大学启动的“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把几十年前在企业里最热火的帮教关系——师傅带徒弟模式引入了象牙塔。风云浙商走入校园,成了大学生的 “师傅”。这种模式成果如何?本文试图采撷一则案例,剖析“名师出高徒”在创富实践中的可行性。

                                                           中国美术学院 肖思聪 作

  “不安分”的大学生

  也许是环境的潜移默化,也许是骨子里就流淌着温岭人敢闯敢干的商业基因,陈旭,这个曾经的数学尖子、台州理科高考状元,在大学里并不是一头埋进书斋。

  大二时,他很迷茫。他给自己五条路选择,创业、就业、考公务员、出国、学术,直觉让他否定了后面两条。

  陈旭打算出去走一走,从社会中寻找答案。那是2005年的暑假,从杭州出发到苏州、南京、青岛、北京再到山西大同。

  为了攒够游历的钱,他一共做了13份兼职和实习,“最忙的时候同时做6份”。

  游历一圈下来,陈旭想清楚了,自己的兴趣点在于商业。

  大三开始,陈旭在浙江大学校园内做一些产品的代理商,从化妆品到自行车、玩具。慢慢的,他还琢磨出一点商业规律:“比如刚开始做化妆品,拼价格肯定没前途,只能另辟蹊径。”他最先在学校内的代理商群体中引入了会员积分制,客户可以凭积分兑换小样。

  “我喜欢和人打交道,经过努力让自己与客户双方都受益,我很享受这种感觉。”陈旭告诉记者。

  扫街做调研的研究生

  2007年的秋天,陈旭和好友徐凌佳保送直读博士,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庆祝:准备创业。

  早在一年前,徐凌佳在香港留学时发现,在香港最繁华的街头,身着制服的补习班教师的大照片赫然伫立,如果不是旁边硕大的“某某补习班”字样的提醒,绝对会让人以为是金融行业的高级白领。

  “原来家教可以这么做,而且做得这么好!”回来后,徐凌佳和陈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专业的家教机构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国家很吃香,而当时大陆这一块几乎是空白。

  办有特色的家教、补习班,提供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服务,绝对可以一试。在教育领域创业的思路灵光一闪,两位立马分工合作,2006年寒假在各自的家乡开展了第一次市场调查。

  作为一个当地小有名气的“学习尖子”,又是名校研究生,做什么不好,干嘛去做家教?父母坚决反对,邻居也看笑话,说实在的,陈旭也感到有点丢脸。拎着资料一家店一家店地上门走访做调查,碰见的很多都是熟人,心理落差蛮大。

  陈旭一遍又一遍地自我打气:“成功的机会总是留给努力准备的人。”走访了近百家店,从第一家到第十家、第二十家,感觉都有不同,哪怕每一家只有1%的进步都成为坚持的动力。

  在温岭街头用一个星期游说了600多位家长后,陈旭终于招收到30多个学员。

  这第一批学员组成的补习班,成了陈旭实践自己理念的第一块试验田。陈旭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励志,讲自己如何成为台州理科状元。

  “我也没有经验,只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没想到这帮小家伙听得津津有味,后来给他们补习的效果也很明显。到第二年冬天,许多家长还要找我。”

  2007年9月,陈旭和徐凌佳以3万元起步,创办了“格致教育”培训机构,“这些钱都是我们自己攒的,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三个与众不同赢得风投青睐

  2009年6月,在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上,赛伯乐的董事长朱敏直截了当地提问陈旭团队:“过去两年,有不少教育机构拿到了风投,你和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陈旭自信地摆出三条:已经创业两年,商业模式初具雏形;两个博士生带领的团队,极强的学习能力;独一无二的学习管理系统——名为“学智”的第三方网络化教育平台。

  而正是第三点最终打动了曾扬言不再轻易投资大学生创业的朱敏,陈旭的格致教育项目不仅获得大赛的一等奖,还得到赛伯乐1000万元的风险“红包”,他也成为2009年我省第一个获得千万风投的在校生。

  这个学习管理系统有何奇妙之处呢?

  这是一个巨大的题库和教案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数据化,包括评测追踪、个性资源、智能记忆、迭代训练及顾问指导等核心技术引擎和智能化交互及管理模块,为“因材施教”插上科技的翅膀。

  为了设计这款软件,陈旭和他的团队,度过了一个极其痛苦的2007年。这年的冬天寒冷无比,他们几乎每夜都熬到凌晨。把小桌子架在床上,埋头编教案,绞尽脑汁提炼信息。仅仅是一个学生的习惯,包括每道题所花的时间、第二次训练的错误率等等就多达几百条属性。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这款软件最终能使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解题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老师能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把更多精力放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

  这款软件最早在杭州一所重高的一个理科班测试,后来,由于效果显著,这所重高的所有班级都参与了测试。

  从“师傅”那里学到了三招

  2009年3月,陈旭通过学校的层层考试、选拔,从1000多个报名者中得到“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的机会,成了同方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朱志平的12个学徒之一。

  此时,陈旭带领团队已经杀入“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36强。

  在陈旭眼里,师傅就是一个传奇。出身贫寒的朱志平从14岁开始闯荡社会,当过学徒工、钳工、汽车修理兵、公务员。后来,下海创业,创办的同方联合控股集团如今拥有10余家子公司,总资产20多亿元。

  朱志平为12个学徒专门制定了一年计划,包括集中参观、沟通、暑假实习、参加论坛,以及个别沟通等。

  针对已经在创业的学徒陈旭,“朱师傅”上的第一课就是要做品牌。他对陈旭说,“格致”现在还是个小公司,压力不大压强大,不要什么都做,先把资金集中投放到能做影响力的工作方面。“做品牌,不是靠你的覆盖面,而是靠质量、靠口碑,要有张力,要印在人们心里。”

  “朱师傅”的提醒对陈旭的创业思路影响蛮大。在获得1000万元风投以后,陈旭果断切掉大型广告预算,转而投向师资的培养、系统的优化、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等,推出为青少年谋划成才路径的高品质教育产品,并定下目标:打造青少年界的新东方。“我希望‘格致’能像‘新东方’那样,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陈旭从师傅那得到的第二个启发就是做事要稳健,要学会运用资金杠杆。尽管公司重组ST科健借壳上市之路颇多波折至今未果,但“同方”上市这条路方向不变。“不进入资本市场,企业就做不大。”师傅的经验让陈旭思路大开。他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三年,把‘格致’推上创业板。”

  陈旭从师傅身上学的第三招是:小胜靠技,大胜靠德。要学会分享,用股权激励的方法凝聚团队、吸引人才。

  到目前为止,格致教育在杭州有3所分校,在嘉兴和台州各有一所分校,拥有全职教师40余人,已有2000人在此培训过。

  对于未来,26岁的陈旭筹划很多:“格致”一定要跳出家教的概念,不光教知识,更教做人;再开发一套评价系统,建立一个网上学习社区,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作业;像“可的”一样布局测试点,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教育医院”的“诊断”。

呵护未来的创富“萌芽”      

                                                  

 

  阮俊华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创始人

  求是强鹰俱乐部主席 

    

     在社会就业压力加剧以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自己的未来锁定自主创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校园代理、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与企业交流等途径获得了最初商业意识的启蒙,开始寻找合适的创业团队和项目,迈开自主创业的步伐。

  陈旭和徐凌佳,白手起家创办杭州格致教育,到获得赛伯乐千万风投的创业历程,其实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创富实践的真实写照。

  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就创立了微软,惠普两位创始人的创业计划也最早萌发于大学时代。不可否认,年轻人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勇于打破常规、挑战传统。他们有坚定的理想、顽强的毅力、执着的追求和敢于吃苦的精神。他们正处于生命中最有利于创造的黄金时期,同时,背靠着高校这个文化与技术最前沿的阵地,他们还有无可比拟的创新优势,格致教育的技术基础正是得益于高校的研发能力。

  然而,当创富的冲动在校园里“萌动”时,我们发现,现今的高等教育却缺失十分重要的一环:培养大学生创业思想,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市场应变能力。

  浙江大学推出的“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就是在高校层面进行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在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过程中,浙商以其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开放精神、敢于自我纠正的包容精神、捕捉市场优势的思变精神和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不仅造就了一批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而由企业家来担当“师傅”和“导师”,不仅弥补了学生创业的经验不足,还促成实际经验与学院理论、传统与新锐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在“求是强鹰计划”师傅带徒模式的成功运作下,绿盛集团董事长林东与浙大学生会副主席朱凯等12位大学生共同创业的“杭州猎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开始营业;在国和集团董事长陈乃科的指导下,浙大研究生梅杰相继创办了一家电子芯片研发公司和教育培训公司,并融资250万元;聚光科技CEO姚纳新为浙大研究生宋扬的“功夫时代”项目出谋划策并助其成功创业……我们相信,创业作为高校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锻炼年轻人,其成功案例也会带来企业财富和社会效益。

                 师傅评徒弟

                 大学孕育新浙商

  朱志平 同方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   

  16岁时,我在余姚做学徒学技术,碰到的是一个“旧式师傅”,学得很苦,那时是为了生存。

  现在,我收了12名大学生学徒。这些孩子本身就是学子中的佼佼者,对求知、创业、毕业后的成功生存有强烈的欲望和冲动。他们具备浙商的精神潜质,他们有望成为新浙商的代表。但他们需要引领,需要经验、教训,需要平台。这是我们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靠固有的思维来把握发展,年轻人靠先进的知识理解社会。我们师徒之间肯定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对个人、企业、社会都有好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样的平台并非能创造出一样的业绩,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陈旭在人生路上初露锋芒,除了梦想和平台,更重要的是勇气、能力和坚持。

  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应该给成长中的大学生们一个方向。成才之路如何走?在我看来,如果是热爱学习的人,就不要轻易受社会的诱惑,坚定完成学业,争取一切机会、掌握世界最前沿的知识,成就大才;如果是有创业理想的,则呼吁广大的浙商怀着一份责任和学生对接,助推一把,免其在外面乱闯;还有部分学生,则应该在专业方面努力,进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他山之石

                 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各国政策扫描

  美国

  美国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美国,公司从注册到开业所需要经过的审批步骤为四步,从开始申请注册到开业新公司只需要7天,而为完成公司注册和各种审批步骤所需要支付的官方费用仅相当于人均年薪的1%,成立新公司的注册资金底线是零;而且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发达,为创业者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瓶颈”。

  英国

  英国的教育与技能部要求确保所有毕业生拥有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的合适技能,致力于将雇主所需要的沟通、创造性以及与他人共事等方面的技能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之中。英国在提升就业能力方面的两个重大举措是,充分利用志愿者行动为学生提供工作经验,创建新的基础学位。

  日本

  政府支持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启蒙青年人的工作意识。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机构为学校毕业生提供1至2年的公共职业培训。强调对女学生招聘的平等机会及纠正歧视性的招聘实践,为女大学生举办研讨会,发布招聘指导手册。

  加拿大

  大学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发展劳动力市场所需的综合技能;与公共及私人部门合作,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将其融入课程规划与开发中;确保市场了解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适应变化需求技能;咨询产业、政府、行业委员会,将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

  法国  

  实施“促进就业合同”。政府对签订合同愿安置长期失业者的企业2年内免收社会福利分摊金,并且每月补贴2000法郎。实施“青年就业合同”。签订这一合同的企业主将减免社会福利分摊金并享受政府补贴。 

  (摘自《挑战与突围——浙江大学生就业创业对策研究》)

       (来源:浙江日报,吴妙丽, 2010年1月26日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