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网新软件园参访暨张旭光总裁“互联网+”报告讨论会顺利举行
2015-10-27 文/MBAChina 点击量:3694
文/龚梦婕,石新霞
网新作为浙大系企业的主力军,一直以来都是创新驱动型企业的先锋。10月25日上午,在浙江大学MBA联合会的精心组织与安排、浙江大学MBA中心的大力支持下,MBA同学一行30人来到了位于西湖科技园区的浙大网新软件园参访。今天的交流参观活动,跳出了课堂的物理环境,让MBA的同学有了与张旭光总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本次报告会不仅气氛轻松活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张总开阔的眼界和发散的思维,对我们反思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寻找机会创业、以及自身所在行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都有了巨大启发。
张总在交流过程中,反复强调“协同”、“融合”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也正构成网新创建创立初期的理念。张总指出,互联网+虽然是李总理提出的概念,但其实是众多创新型企业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一直秉行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看到,今天的互联网+并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思维工具,让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也能从中找到出路。把互联网创新融合到传统行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成本,打破物理与地理局限,重塑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同时,张总深入浅出,应用各种实际案例来阐述互联网创新在传统产业的实际应运。例如,在电力设备安装集成,通过远程控制,让高技能的电工为各个地区服务,1个电工可以相当于现场的5-6人。特别适合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设备和设备售后服务一条龙解决方案,解决客户对于服务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将设备与服务打包,引入时下热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另外,在服务业,招商银行的创新,即与韩国的咖啡陪你合作,实现银行网点社会化。
关于创业创新,张总认为目前90%的创业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肯定会失败,正如广为流传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实际是BAT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实际为互为绑架,“C轮死,D轮合”很正常,但是他鼓励大家如果要创业,可以做小而美的项目,创造大企业不愿意做但是又是价值链中必不可少的那一环,并且具备较大的市场成长空间。
参访和互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与张总互动请教,大家纷纷感言本次活动收货满满,希望今后有机会继续与张总多多交流,学习管理上的前沿知识和经营企业的实践经验。
此次活动圆满成功,正如张总所教导的做智慧城市要提倡“共享、协同、融合”,其实,我们MBA群体何尝不是除了秉承求是、创新之外,也要胸襟开阔,拥有共享(资源互相分享)、协同(协作互进)、融合(多年级、跨行业融合)的思想!
同学参访心得摘选:
10月25日上午9点半,在浙大MBA中心应老师的带领下,MBA同学由紫金港出发,前往浙大网新进行为期半天的参访。 在网新的会议室,网新总裁张旭光先生针对“智能未来”、“互联网+颠覆机遇”、“创业创新”等方面展示了网新目前的发展理念,同时还和同学们畅谈了目前国内外先进企业开放式创新经验,分享了建设开放式创新体系的思路。并针对创新创业的前沿问题,如:设计驱动创新、构建二元型组织、创新型企业如何持续创新、创新生态圈建设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总认为“互联网+”是连接之前的消费互联网和之后的网络空间中间的一个必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必须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相融合,“互联网+”将成为技术、思维、模式、体制、创新、创业等等的混合代名词,成为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和密切关注的领域。同时,张总利用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很好的解释了浙大网新目前的重头戏——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是为政府客户提供包括城市咨询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创新运营模式在内的一整套智慧城市管理解决方案,助力政府客户从行政管理向集约高效、服务型政府转变;为行业、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众多行业的解决方案、高效互联的公共服务平台、协同便捷的市民应用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实现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荣。 会议的最后,利用问答环节的形式,同学们也分别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并围绕张总之的介绍进行了零距离交流和激烈的讨论。 会议结束后,在张总的带领下,所有与会人员参观了网新的办公场所,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企业管理制度、人才价值主张、员工福利待遇等情况。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对网新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了新的思路,可谓收获颇丰。
——李然
“心有梦想、善识机会、懂得合作、懂得坚持、善于观察、挑战自我”,这是浙大网新创建科技CEO张旭光先生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这堂课上所传递给我们的他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两小时的课程让我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所以,当得知有机会可以参观网新,而且张总将和我们互动交流的时候,我自然不能错过。 这是入学以来第一次参加的外出参访活动。虽然在地方媒体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也参访过许多企业,但都以工业企业,制造类企业为主。今天走进一家全球知名的IT服务外包企业,对我来说有许多不同的感受。一走进公司发现办公陈设简洁明了,走廊过道展示的企业核心理念:“协同、智能、互联、泛在”,企业文化除了主题和照片也看不到额外附加之物。在会议室张总为我们三十位同学介绍了网新的企业发展和行业现状,同学们也就网新投资创业公司的方向,智慧城市投资的区域等多方面问题在现场进行了提问交流。 MBA同学们来自各行业的精英,他们对于许多问题已经有属于自己的认知。课堂的学习只是“耳”的感受,那么作为参访这样的活动,能在网新的办公室来听网新的故事,在提出自己对于IT服务行业的感受和疑问同时,能现场解疑答惑,我想这是一种多感官的融合感受。 在一周前的课堂还是当天的参访,张总都有提到莲花街和古墩路交叉口的这家工商银行的门店。这本来是一家单一的ATM机的取款门店,但现在他和“咖啡陪你”合作,成为了一个社交场合。你可以边喝咖啡边等待存取业务,甚至推出视频面对面的业务受理工作。银行的属性被改变。现在有大量的创业企业,很多人只在改变产品的销售渠道,没有真实改变产品的属性。但新的商机往往存在于打破常规,重新产品属性,建立新的联系。 张总的分享中说道“无边界的以人为本”。现在是挟客户以令诸侯的年代,人们在跨行界、跨世界、跨时界、跨空界。但正真要做到的是夸心界。也希望自己能在专业领域和MBA所学之间搭一个链接,打开心界,用更开阔的思维看待多元的世界。
——虞双双
今天很有幸能够到浙大网新参访,与张总进行了零距离面对面的沟通。想说的感触有很多,简单归纳为三点:1、创业不易,不要轻言放弃,也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方向很重要。张总阅人无数,直言不讳地指出90%的创业项目都不可能成功,不是不努力,最重要的是一开始的就要选对方向.如果只是简单的价值传递,无数做游戏、电商等同质化的项目太多,商业计划雷同,再努力,竞争对手已经把能想到的都做到你前面。慎思慎行,保持冷静。2、政、商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要学会变通。国内目前的环境下不能太理想化,政府的资源主导地址和利益分配体系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商业计划再好,也要结合政策环境,了解目前的“气候”是否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滴滴快的的案例摆在眼前,违规但不违法,还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细分需求,提升服务品质。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在政策要求下,一开始就不考虑打破规则,那么其实我们只能停滞不前,什么也做不了。不要做理想主义者。3、大公司病不可避免,到了一定阶段,反而需要“做小”。相信大部分MBA的同学都是来自大公司的,外资也好,国企也罢,动辄几千上万人的规模,每天在公司里也都是一般人不认识。人一多,利益分配,责任目标确认都是问题。要保持竞争力,保持创新的活力,内部要有一个动态的机制。张总举了华立集团的例子,内部搞创业孵化,鼓励员工自己做老板,开发各种小、新项目,从而激发员工的热情同时保持企业的活力。参访带来的感受始终是感受,如何融入到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当中才是有价值的。张总提到的价值链转移、互联网+的运用、未来智慧城市的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吸引力让人保持憧憬的方向,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地反思,归纳沉淀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我想这是今天参访提醒我的,也是我很重要的收获。
——宋文涛
浙大网新,今年大牛市中亏损最多的一支股票,这个是我在这次参访前对它的定义,以及它与我最直接的联系。六月份,从打开涨停追涨进去40%收益的狂喜,到一路加仓到最终浮亏40%的割肉,满满的都是桑心啊。之前的智慧城市、互联网+感觉那么的虚幻,离我那么的远。 直到上周企业家精神,聆听了张总在课堂上精彩的演讲和分享,让我很欣喜的报名参加了这次去浙大网新企业参访的活动。 每次听张总讲课,都有新的收获。在网新14楼的会议室里,没有PPT,没有扩音器,存在了依然是张总激情而毫无保留的分享、和同学们对新视野的向往和热情。 本次收获对我而言,最大的主要有两点。 一、务实的态度。比如张总反复说到的,智慧城市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体现在城市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网新能做好其中的一两点,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很了不起了。再如,处理各种中国国情下的关系,这个有时候连总理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确实存在,那怎么样?不是逃避、不是埋怨,而是用务实的态度,创造性的、灵活的去解决,时间到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我的影响在于,做事情不要浮躁,不要贪多求快,要沉得下心;此外,做事情既要灵活,也讲原则,务实做事。努力去学习,去解决问题,时间长了总能看到回报。 二、张总的精神。这点最让我感到,张总快六十岁的“高龄”的思维依然能这么前沿,依然如此活跃,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前沿的概念在张总那里时刻在头脑风暴。这一点不仅仅是让人由衷的佩服,更值得我去学习。 仅以年龄论,这一点,我作为一个年轻人,自愧弗如。但同时,也庆幸,有了这次学习的机会,有了这些许的思考,有这两点收获,足矣。
——陈钊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