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ICULUM

教学培养

UCL Summer School项目感悟(三)

2014-10-23 文/MBA教育中心  点击量:12343

文/浙大MBA 13级脱产班 

    

    在依依不舍中为期两周的UCL Summer School项目结束了,今天才来得及整理照片,照片一张张,回忆一幕幕,满满的都是美好。总的来讲本次Summer School项目的感受可以总结为这么几点:组织很用心,学习很充实,同学很活跃,玩耍很愉快,只可惜时间太短,旅途太赶。


一、组织很用心


    其实不论是做任何事情,组织方有没有用心,受众或客户都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可能也是因为UCL管理学院第一届组办这种跨国际的暑期活动项目吧,诚意和用心呼之欲出,体现在各种小细节上。

1Welcome Pack




图1:Welcome pack


    入学的第一天所有的同学们都会拿到一个Welcome Pack(如图1),里面的内容细致到令人动容。因为暑期学校期间每天上课的教室地点都不一样,该手册内页就详细列明了每天上课的地址附地图,并单独配一页文字告诉你从入住的地方去该教室到底要怎么走,具体到前进多少米红绿灯左转的程度,方便到只要你认识英文就基本上0迷路概率。里面不仅包含每天上课的内容,还包含了具体去伦敦需要带些什么行李,当地交通出行证件办理,通讯网络的选择,附近餐馆的推荐(细化到附近较好的中餐馆和印度餐馆的推荐,因为有较多中国和印度来的同学),旅游及购物建议等等。这不仅大大减少了新同学初到一个全新城市所特有的陌生感,其实对于组织方来说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大大减少了后期同学关于上课时间地点等相关问题的咨询量。


2、每天课后主办方负责人之一Michael都会来跟同学沟通下一步安排,和协助解决同学们最近碰到的问题。解决过的问题包括协助同学们办理临时学生卡,该卡片不仅可以用来校内的一些通行,还可以用来购买各种景点的学生票;在校内及住宿地方的上网方式;课内课件的共享平台开通和操作示范;West end戏剧门票购买折扣网站推荐;甚至到后来同学们购买了一些物品,担心学生访问签证不能退税,协助提供6个月内不在来英国的相关证明以便保证能够顺利退税等。大多是一些小而繁琐的问题,但被帮助的同学都会感觉很是贴心。


3、人员组织紧凑而不杂乱。UCL的两个主要负责人都特别会密切联系群众,不论是下课后,上课前还是中午social network的聚会,他们很会融入到学生团体中,了解他们的各种近况,以便做出各种改进和优化。而且志愿者的参与,也安排的恰到其好,安排新同学餐馆校园做各种讲解,志愿者同学特意配备中国和印度本土到UCL的留学生担任,极大程度的粘合了沟通和文化差异问题。


二、学习很充实

当初之所以想参加这个Summer School项目就是因为看了简介以后觉得该项目“干货很多”,应该会不虚此行。没想到项目结束以后“干货很多”成了大家相互调侃的话题,“今天快要干货消化不良了”,同学们经常会如此感叹。诚然,这是一个课程安排的很紧密的项目,每天上课6小时,上下午各3,连续两周的课程量还是很大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几乎涵盖到了所有商科相关的领域,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财务、金融、咨询等等,下面我就用图片简单回顾下:



 


图2 & 图3:教授关于战略与创新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讲授




图4:Marketing课程专题




图5:CIMA公司关于财务行业相关知识的专题分享




图6:伦敦证交所关于证券交易相关知识的专题分享




 

图7 安永和德勤关于注册会计事务所业务的专题分享


    总的来讲,课程内容相当丰富,而且部分课程也是很实用的,比如关于UK本土宏观经济环境的一些分析讲解分析,让我们可以用跟实际和本土的视角去了解和认知UK现在的经济环境,以及在他们眼中的亚洲和中国的发展情况,再比如一些关于案例的讨论和组织,总感觉比在中国MBA课堂组织得更具有参与性和趣味性,而中国很多MBA课程的讨论更像是流于形式,同学们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后来仔细思考比较了下,我觉得可能如下一些因素有一些影响:a、小组同学座位的安排形式,中国比如浙MBA教室还是普通的不可活动式,整齐的前后排坐位设置而不是圆桌式的分小组入座,其实很不利于组员形成团队的氛围和小组内沟通,而UCL的小组讨论都是圆桌小组的布置安排;b、分组的随机性,国内很多课堂分组都是自由组合,经常熟悉的人分为一组。而本次Summer School分组都是随机的,并且尽可能让没分到过一组的同学下次分到一组,分组规则也是每次不一样,这样可以创造更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接触的机会;c、组织老师一般2-3个,很少一个案例仅有1个老师组织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及协助解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d、现场讨论、现场汇报并且严格控制时间,教授现场给出反馈。这一点也极为重要,浙大的MBA很多案例讨论都是安排在课后,这样的话小组任务的完成具体是怎么组织的就很难说了,大部分时候都是安排一个人完成任务了事,没有讨论碰撞的课程,并且很多也不需要汇报,就直接提交一个文字材料就可以了,小组作业很多时候名存实亡;e、特别强调团队的参与性,几乎每次汇报都不是由小组中的某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团队成员每人都必须演讲一部分,他们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强调团队作战。而对比国内的MBA教育,很多小组汇报都是由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去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能连汇报内容具体是什么都不知道;f、获胜小组的激励机制,对于一些获胜小组有的案例会颁发优胜小组证书,有的则是奖励红酒一瓶等等,虽是小奖品却足以激发小组的参与性。


    当然也不排除极小部分课程有不太合适的嫌疑,比如某些企业派出刚入职1年甚至更Junior的小朋友来给大家做分享,有的企业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公司如何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以及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这部分课程对于一些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MBA学生来说可能实用性已经不大,希望下一届的活动能有所改善。


三、同学很活跃


    本次暑期学校的同学们分别来自4个国家智利、哥伦比亚、印度和中国,其中中国和印度学生最多,总的来讲印度和南美的学生特别活跃,中国的学生也比在国内活跃,有文化的因素,当然也有现场氛围的因素。


     具体来讲,印度同学最活跃,而且反应极快,有三个男生让我想到了类似印度知名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重的经典组合,还称业余时间跟他们探讨了下相关话题,他们感觉很受用,还问我们具体他们三人分别对应电影中三傻的哪一个。


    其次活跃的是智利和哥伦比亚同学,哥伦比亚由于只有两人,虽然特别活跃但毕竟势单力薄,显得不够突出,各类小组汇报和竞选问答的场合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图8:活跃的智利MM在作小组汇报


    相对来讲,中国同学们因为受到传统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在现场大多都比较含蓄低调,可一旦发表观点也是掷地有声,当然也有特别活跃的积极分子,比如浙大团队的许杰同学。不过本次暑期学校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给每个人机会,即便不是很活跃的同学也至少有好几次机会自己上台汇报演讲,笔者也有幸参加了不少次。



图9:亲历最后的小组大作业的汇报演讲


     关于这方面做个简单的总结,中国人含蓄是可以接受的,但含蓄不代表不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不代表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应该让传统的东方含蓄成为我们沟通更婉转的优势,而不是逃避的借口。此外,我们要多向其他国家的同学学习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我接触的其他三国同学中大多对自己的观点很是在意和坚持,不是不妥协,而是有原则的和底线的妥协,有时一团和气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四、玩耍很愉快


     如果说这次Summer School还有什么遗憾的话,我想应该就是时间太短,特别是可以自由活动的时间太短,部分同学就仅有中间周末的两天时间,平时上课到5点,英国很多商店和景点其实都是5、6点就已经停止营业了。如果对下一届要参加这个Summer School项目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项目结束后尽量后延1-2周再回,这样可以去参访一些离伦敦较远的地方,比如巴斯、比如苏格兰、爱尔兰等,此去这些地方都没去成甚是遗憾,北大的同学们就聪明的后延了一周,如果有更多地时间的话还可以办理申根签证,这样去欧洲国家都很方便。不过即便观光的时间很短,但也丝毫不影响我们玩耍的越快程度,伦敦市内的经典景点都去的差不多了,大本钟、泰晤士河、伦敦眼… …还寻摸到了很多电影中的经典场景,《老友记》中令Joy欣喜万分的西敏寺大教堂、《真爱至上》中德唐宁街和希斯罗机场、《神探夏洛克》中贝克街221号等等。




图10:与泰晤士河和大笨钟的合影



图11:牛津大学中德Christ Church教堂,拍摄哈利波特的食堂



 


图12: 泛舟剑桥康河


      最后,还是要特别感谢浙大MBA中心能组织这样的项目,确实让同学们受益良多,有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国际接轨也是如此,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好的项目,另附此次Summer School所有师生大合影一张。




图13:Summer School师生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