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中的科学家,科学家中的企业家”,他来告诉你如何突破“缺芯”之痛

2022-06-20 文/林依捷 点击量:9286


2009年,高端射频模拟芯片严重制约我国电子核心装备快速发展,‘缺芯’之痛该如何解决?2010年,在核心技术解决得差不多以后,我决定将技术产业化,带领团队下定决心准备花十年时间,把我国高端射频模拟芯片技术发展到国际主流水平。-- 郁发新 教授



浙江大学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郁发新 教授


6月10日晚,浙江大学MBA《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迎来我国射频模拟芯片领域大咖,浙江大学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理事长郁发新教授。以“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经营模式:生态系统的视角” 为题,分享了我国视频模拟芯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宝贵经验。


讲座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副主任王小毅主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小云等出席了此次讲座。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朱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在致辞中隆重介绍了郁发新教授,并再次强调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商学+”战略的重要意义。他说,郁发新教授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急国家之所急,急国家之所需,既有扎实的学术底气,又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在自己的领域内,把技术与商业融合并做到极致,打破了国内外壁垒,这也正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推出的“商学+”战略所追求的,无论是“商学+科技”,还是“商学+人文”,都是开放式办学,通过商学,助力科学技术转化。


“缺芯”之痛,“协同”为钥

2009年,高端射频模拟芯片严重制约我国电子核心装备快速发展。“缺芯”之痛该如何解决?郁教授重点介绍了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平台这一重要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大家介绍了我国在高端射频模拟芯片领域的发展与现状。


“2006年,我来到浙大做博士后,专注解决围绕射频芯片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解决得差不多以后,决定将技术产业化。于是,在2010年,我带领团队下定决心准备花十年时间要把我国高端射频模拟芯片技术发展到国际主流水平。”郁教授在讲座上表示。


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郁教授认为国内芯片产业之所以做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协同太差。“芯片虽小,但是每个芯片上都有几百个诀窍点,一些教授和工程师也许有3-5个点确实做到世界第一,但因为缺乏相关尊重知识产权的协同机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我要打造一个尊重知识产权芯片的协同研发新生态的示范区,集各家优势,协同研发高端射频模拟芯片和微系统。”

在这个背景下,郁教授发起并建立了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 联盟集产、学、研为一体,以虚拟IDM和共享工厂的模式,打造了彻底自主可控的射频模拟芯片产业链,其中包含外延、流片、设计、封装、测试和可靠性验证等,全面支撑软件定义微系统产业快速发展,在孵化公司的同时更是汇聚人才,并且全产业链布局自主可控。

 

据了解,目前,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通过产学研已经孵化了8家企业。第一家企业是浙江铖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做相控阵芯片技术孵化,6月6日在深圳主板敲钟上市;第二家是城芯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做软件定义射频收发芯片和高精度的ADC和DAC芯片;浙江臻镭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专门做终端射频前端芯片/模组/微系统,1月27日在科创板上市……


“各家公司都是围绕射频模拟芯片,相互之间不允许竞争,每家公司聚焦在一个点上,并且这个点上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技术相对独立,不能跟别的公司出现技术交叉。”郁教授说。


目前,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总共研发了五六百款芯片,主要分为氮化镓、砷化镓和硅基的相控阵芯片,射频收发和高速高精度ADC/DAC直采芯片,电源芯片,射频前端芯片等几大类,并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终端、电子系统供配电、相控阵雷达等特种行业应用领域和新一代5G通信、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等民用领域,真正突破了我国射频芯片发展的瓶颈,推进国内高端芯片低成本化。

 

另外,联盟还拥有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和2个浙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员,700余个员工。

未来联盟设计公司的总部会放在西湖科技园,形成浙江大学+天堂镓谷模式,并最终将其打造成全球高端射频模拟芯片微系统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最后,郁发新教授从五六百款芯片中,侧重为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具有影响力,且在核心装备中使用的芯片,这些领先的芯片研发,令在座的同学大开眼界,对中国破解“缺芯”之痛充满信心。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谢小云


“郁教授是企业家中的科学家,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在面对研发困境时的乐观和坚持正是企业家精神中“韧性”的体现。”谢小云副院长说,“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未来应该更多地关注基于硬科技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商业模式创新。这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系,与我们民族的未来有关系。”


一门超级课程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要一群既精通商业和拥有领导力,又聚焦特定产业和深刻理解科技发展与转化的新型管理人才。


高校如何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发起人之一王小毅教授表示,《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创立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整合了来自浙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的顶尖科技创新资源,让学生接触了解工信学科、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技术创新前沿,并为高校师生、企业提供了共同探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可能性的机会。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副主任 王小毅



这门课程建立一种包含商学院、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产业化资源等在内的新生态,共同围绕我国科技前沿和大国重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与产业化的思产教融合之路。

“从2018年开始谋划,设立《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职能化管理的知识,更多的是将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势结合,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与应用,使学生真正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王教授说。 

《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开办三年来,积极联合政府、企业等多方培养人才,让前沿技术突破实现在各领域的颠覆性应用,催生了新的业态和新的发展模式,并间接推动浙大管理学院“商学+”孵化加速平台的建立和面向全浙大研究生的BEST(Business,Engineer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培养计划的实施。据了解,目前该课程保持每年有不少于4个公司进入团队孵化期,并设立了由MBA学生为主开展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和产业化模式的跟踪研究项目。    

“作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部分,《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未来将更好地指导商科学生确立国家使命观和科技强国价值观,在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深度融合,用好一身本领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王小毅教授说。


一份实力名单

据了解,此次讲座是浙大MBA《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的第七次课程。从过去三年的课表中我们看见的出场阵容可以发现,这是一门投入极大的课程,是浙江大学MBA区别于其他高校,甚至全球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来看一下这份实力名单。

杨卫

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主任、原浙江大学校长,浙大MBA《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总顾问。《创新驱动发展与基础研究》,中国如何摆脱“卡脖子”问题?需要以基础研究为梯,用创新驱动发展。中国需寻求四个方面的突破:前瞻性基础研究突破、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拓展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强国建设的突破、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版图上的复兴突破。

杨波

浙江大学科研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任浙大药学院院长。主讲《中国创新药物研究战略分析》,“新药创制”的战略价值、国际现状、企业创新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等。


柯映林

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负责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团队在飞机自动化调姿对接、机器人制孔、自动化钻铆、复合材料自动化铺丝等高端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何俏军

浙江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以《生命健康与新药研发》《医药研发产业发展报告》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全球新药研发新趋势。

何赛灵

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光子联合研究中心(JORCEP)主任,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任。主讲《智能光电感知创新技术与转化》《光学成像与智能感知创新技术及转化》。

董辉跃

浙江大学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团队研究工作报告》,从团队的发展历程到飞机装配的三大难题,从高端装备依赖进口到完全的自主研发,从“追赶”、“并跑”到“赶超”的历程。

毕运波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飞机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装备》讲座,介绍了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持续从事飞机自动化装配技术、装备及系统研究,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创了我国飞机装配新局面。

同时,还带领MBA学生走进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以及杭州先导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艾美依航空制造装备有限公司,参与科研一线体验。


课程将浙江大学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引入到MBA课堂,将以大国重器和自主科研奋斗史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融入商学课程,让学生走进科技一线。


在学习过程中,《求是科技前沿与产业创新前瞻》课程安排了每个小组与实验室团队的深度对接:要求MBA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帮助实验室进行技术管理的提升以及产业化设计,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实验室的日常运行中,真正把MBA学生从办公室白领推到大国重器或科研高峰的一线。


未来,这份名单还将持续加长。


  • 分享到: